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已在青海冷涼水域暢游了10年之久的大銀魚,因水庫用途發生變化,正面臨著“失地”窘境。為了拯救這種青海適生魚種,九三學社青海省委建議,盡快妥善安置大銀魚資源,別讓大銀魚成為青海水產業的遺憾。
大銀魚屬一年生經濟魚類,魚體晶瑩透明,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素有“水生人參和軟黃金”之稱,是國際市場上十分緊俏的商品,也是我國魚類產業中出口創匯的主要水產品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漁業部門開始大規模推廣大銀魚的移植增殖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大銀魚年產量達已到二千多噸。據了解,大銀魚雖屬肉食性魚類,但非常適合在冷涼、無污染的水域環境中生長繁殖。而我省境內的7686公里內陸河流,受高原冷涼性氣候的影響,絕大多數都屬冷涼水體,非常適合大銀魚生存繁殖。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漁政管理站站長陳剛介紹,早在1995年,我省漁業科技工作者就取得了大銀魚養殖試驗的巨大成功,并把擁有1000畝水域面積的民和古鄯水庫作為增殖基地。截至目前,該水庫平均年產銀魚量1.2噸,產品主要出口到日本等地市場。從而對充分利用青海大型水域資源,推動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大銀魚增殖放流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其賴以生存的古鄯水庫卻要經歷功能大轉變———由原先的農灌水庫改用作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的基本水源地。因考慮到大銀魚有可能對人畜飲用水源產生一定的污染,水利部門計劃,民和古鄯水庫將不再繼續養殖大銀魚。大銀魚正面臨著“失地”困境。對此,民和縣漁政管理站站長陳剛憂心忡忡地說,國內任何一座水庫中基本都有魚類生存,大銀魚與其他魚類一樣,不僅起著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的作用,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凈化水體環境的作用。水庫功能的轉變不應該損傷到特色冷水魚的養殖,更不應讓大銀魚等適養魚種“二度瀕危”。為了保護和促進青海冷水魚養殖產業,九三學社青海省委提議,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盡快移殖大銀魚,引導并推廣大銀魚的產業化開發,盡力保護適應大銀魚繁衍生息的高原環境,使大銀魚資源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一大新亮點。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