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貽貝收獲期的確定。確定貽貝收獲期的標準有兩條:第一是體高達到4厘米~5厘米的貽貝占80%;第二是肥滿度,要求貽貝熟肉率超過20%(干品率為5%~6%),這兩條標準,尤其是肥滿度,各地大不相同,有的海區每年只有一個肥滿期,而有的海區一年有2個~3個肥滿期,即使同一海區,每年肥滿期也不固定,而是隨海況及放養密度變化而變化的。因此,不論有幾個肥滿期,都要嚴格掌握收獲標準,及時把握收獲時機,取得豐產豐收。
二、采用“抓”收的收獲方法。過去是抓住一個最肥期,一次性收完。其弊端有收獲進度慢,肥滿期掌握不住,個體參數不齊,產量偏低。近幾年有很大的改進,現在改為從春季第一個肥滿期到來之后,就開始在每根苗繩的各不同部位“抓”下一小把后再將苗繩放入水中繼續養殖,如此反復進行2遍~3遍“抓”收,產量可達3噸~4噸,約占總產量的50%左右,待到秋季第二肥滿期到來之后,再將余下的貽貝一次性收完,這樣平均臺產可達7噸~8噸,高者10噸。
多次“抓”收能獲得高產的原因是:
(1)“抓”收改善了貽貝的生活條件,實行高密度放養貽貝,在殼高4厘米~5厘米以前生長比較正常,之后便顯得越來越擁擠,餌料需求也逐漸增多,因此環境在逐漸的惡化,影響了其正常生長。此時,在第一肥滿期到來之際,先分批的“抓”下一批,減少一些密度,使留下的貽貝重新排列,密度會大大地降低,生活環境也會得到大大地改善,于是貽貝也就會生長得更快,更肥。
(2)“抓”收防止了貽貝大量脫落:高密度放養的貽貝群中間,往往存有大量的浮泥,一方面造成足絲腐爛,另一方面又會使新足絲附不到苗繩上,這樣勢必形成了貽貝與苗繩之間的空隙,一遇較大的風浪便會脫落,這是過去低產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執行“抓”收以后,便可以使原來排列呈筒狀的貽貝各個部位出現缺口,通過水流的作用為浮泥的流出打開了通道,這樣貽貝在重新排列時,便可將足絲附著在清洗如新的苗繩上,大大增加了貽貝附著的牢固程度,因此避免了脫落而獲得高產。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貝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