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西印度洋海域拖網漁船的生產規模已成為我國遠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印度洋海域拖網生產的漁船主要以烏賊、章魚、魷魚等頭足類為捕撈對象,然而在海域遼闊的西印各國,因漁場環境條件不同,其主要漁獲物品種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設計、調整和改進漁具,提高漁獲物產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往限于種種原因,關于海洋捕撈漁具、漁法調整和革新的經驗和技術交流很少,本文以山東圣海集團總公司漁輪在阿曼蘇丹海區漁場生產的實際,結合該漁場環境的特點(主捕品種為烏賊魚),對應用漁具的改進問題進行探討。
一、漁場自然環境概述 阿曼蘇丹共和國位于阿拉伯半島東部,東北瀕阿曼灣,東南臨阿拉伯海,是扼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門戶,西部與沙特阿拉伯和也門接壤,北部與阿聯酋相鄰,屬熱帶氣候,天氣炎熱,雨量稀少。漁場每年6月~8月有強勁的西南季風,風力較大,其他時間風浪較小,海面平靜,有大量營養物質入海,是魚類、頭足類、蝦蟹類的產卵、索餌場所。
該國允許外國拖網漁船作業的海區為:1.馬西臘島以北漁場即北緯21°18′~21°30′,水深25米~50米,主捕烏賊、鯛、石鱸;北緯20°55′~21°05′,水深13米~18米,主捕烏賊。2.馬德臘卡以北漁場即北緯19°13′~19°25′,水深52米~62米,主捕帶魚、日本金線魚、烏賊等。
圣海公司漁輪主要在以上兩個漁場生產,作業水深一般20米~50米。該海域頭足類資源有較大的開發前景,漁汛期為每年的5月~11月,以8月~11月為旺發期,捕撈對象以烏賊為主,其次是帶魚、鯛、石鱸和日本金線魚等,全年均可生產,一般網產50公斤左右,高產可達200公斤~600公斤。
二、網具設計和使用情況 1999年底山東圣海集團總公司決定派出4艘441千瓦漁輪,首批開赴阿曼蘇丹海區生產。出發前進行網具設計扎制。根據搜集到的阿曼蘇丹漁場條件,制定總體設計規劃為:作業方式為對拖網,捕撈對象以烏賊為主,并考慮到逐漸利用底層魚類等資源問題,網具設計力求減少阻力,提高拖速,適應底質環境。同時,要改善網口水平和垂直擴張度,提高網具的適漁性。在設計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技改措施,設計了20-01型拖網。
2000年3月21日在阿曼蘇丹海區正式投產,在生產實踐中分析,網具結構基本合理。生產伊始,對漁場環境條件不熟悉,網具調整不適,經常出現破網。因此他們在生產中又作了適當調整和改進,產量出現上升趨勢。經過一段時間后,使用漁具、漁法技術有了提高,這種網具的優越性開始展現。從2000年至2003年連續4年獲得高產,每年平均對船產量700噸~900噸,產值81萬~98萬美元,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此后網具還被推薦到其所屬的另外8個分公司,網具主尺度被采用。
經過幾年的使用,該網具已經成為441千瓦對拖漁輪捕撈烏賊高效的網具。20-01型拖網網具主要技術參數為:網口周長71.5米,網衣總長74.9米,網袖衣長31.8米,網蓋衣長9米,網身衣長31.7米,網囊衣長11.4米,上綱長47.1米,下綱長62.4米,空綱長38米,最大網目為250毫米,總浮力2545牛噸,總沉力3220牛噸。
三、幾個問題的探討
1.網型的選用 網具選用6片式網型,網身由6片網衣組成,剪裁斜率相對較小,能形成較理想的橢圓形,網口高。4根力綱始于袖端,起到支撐網型的骨架力的傳遞作用,能減輕網具破損程度,適于在底質粗糙的漁場作業。通過生產實踐證明,該網型選擇比較理想。
2.網具主尺度的改進 烏賊拖網規格為71.5米(286目×250毫米)×74.9米,其主尺度經過試驗調整確定。其中網袖長31.8米,占總長度42.5%,縮結系數0.86~0.88;網身長31.7米,占42.3%,縮結系數0.93~0.95;網囊長11.4米,占15.2%,縮結系數0.94。與日本同類網型相比,其網袖、網身略加長,保持網型基本相似。改進是為了適應烏賊底棲生活的習性和烏賊群體密度較小、分散的現象。在網具設計中,加大水平掃海面積,讓更多的漁獲物進網,以提高產量。經對西印度洋海域該集團8對同功率漁輪的使用驗證了其網具與拖力比較匹配,捕撈效果比短網袖好。
3.上、下綱長度比值的調整 上、下綱長度適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網具的貼底性能和垂直擴張性能,他們在6片式網具設計中是通過優化選擇較小的上、下綱長度比值,使網具在作業中能夠保持較強的剎底性,又不至于因為比值過小,而引起網具阻力增加或出現吃泥、套沙等現象的發生。在烏賊6片式網具設計時,我們采用0.70的比值,生產實踐表明,剎底性能良好。
4.網目尺寸與網線粗度的改進 網具最大網目的選用,主要根據主捕對象個體的大小及其生物學特性來確定。根據烏賊不攀爬、鉆洞的特點,在設計中,我們放大了最大網目,網身第一節前一律采用大網目250毫米,其余部位也相應放大。經生產實踐表明效果良好,未出現小烏賊逃逸減產的現象。
生產初期,由于漁場底質粗糙,破網現象屢有發生,主要是網下袖和網腹部位網衣磨損較重而造成破網。我們根據各部位磨損輕重程度調整了網片d/a值,即網大小不變,加粗網線。由原來規格150×150、90×120、90×100、75×90,改為200×150、120×120、120×100、200×90,改進后網具使用壽命增長,破網率明顯下降,保證了生產的順利進行。
5.浮沉力的調整 浮沉力的配備是以漁場底質、主捕對象和漁船大小等主要條件確定的。根據搜集的國外多年生產經驗數據,西印海域捕頭足類的網具浮沉比為:主捕烏賊是70%~80%,魷魚是80%~85%。經過多次增減浮沉力試驗,驗證在阿曼蘇丹海域生產,其比值以70%最佳。
6.空綱垂鏈的設計 根據底棲海洋經濟動物驅集驚嚇捕撈原理,此網在設置了網口驅趕鏈的基礎上,又在下空綱上增加了垂鏈裝置。試驗證明,空綱垂鏈與驅趕鏈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對提高產量作用重大。其作用是在拖曳過程中,垂鏈前后、左右擺動發出響聲,起到驚嚇作用。特別是在海底高低不平時,棲息于洞穴、溝坎的烏賊被驅趕出來,還能減少烏賊從空綱上下空間潛逃的比例?站V是網袖的延伸部分,這一裝置對網袖起到了穩定作用。
以圣海漁業集團公司空綱結構為例,空綱長度35米,下空綱由直徑25毫米、長26米的鋼絲繩后接直徑28毫米、長4米的船用錨鏈組成。垂鏈為直徑14毫米鐵鏈。在垂鏈兩端和中間每檔距1.3米~1.5米處,用較細鋼絲繩單股在鐵環中編直徑約13厘米~18厘米的繩圈,共24個繩圈。使用時將下空綱鋼絲繩從垂鏈繩圈中穿過,垂鏈兩端繩圈同下空綱端固定在同一個卸克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