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方漁網報道 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漁業補貼導致過度捕撈問題,所以,世貿成員國應對大型捕漁工業減少或停止漁業補貼。另外,每名港人每年平均的魚食用量約五十八公斤,在亞太區占第四位。
全球國家每年的漁產補貼為一百五十億美元,相當于世界商業捕漁金額的兩成,而漁業補貼亦成今年世貿會議的議題。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貿易及投資計劃主管Tom Crompton表示,漁產補貼鼓勵過度捕撈。所以,世貿成員國應對大型工業捕漁企業減少或停止漁業補貼;另一方面,成員國應增加對小型捕漁企業的補貼,助其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漁業計劃。這些措施有助全球漁業在經濟及生態方面的平衡發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說,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二零零五年的報告,港人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量約五十八公斤,在亞太區占第四位,而港人食用紅斑則占第一。相比起全球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量只有十六公斤,香港人對海鮮的需求極高,有份導致全球過度捕撈。他說,若香港市民盡量食用來自以可持續方法管理出產的海鮮,可以協助減低全球過度捕撈的嚴重性。另外,市民控制魚的食量都有助減少捕撈數目。
昨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亞太區二零零五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講述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首席代表歐夢達表示,過去四十年,亞太區的資源耗用量急增三倍,目前亞太區使用的資源,包括食物、纖維、能源和食水等,占全總耗用量四成。區內以澳洲、新西蘭、日本及韓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人均生態足跡指該區的人在地球所需的資源)最大。他建議中國將經濟發展轉型至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科技,如在主要城市興建具資源效益的建筑物和交通網、減少經濟發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發展創新的能源技術、興建無需依賴進口昂貴化石燃的能源系統、增加投資等等,進而協助扭轉亞太區過度耗用自然資源的趨勢。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