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天上午,在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隨著12艘摩托艇、5艘輪渡劈波斬浪,往來如梭,數不清的草魚、鰱魚、鳙魚等本地特色魚種在禁漁區歡快入水。
據了解,為減緩并最終遏制我省漁業資源持續衰退勢頭,逐步改善漁業資源生態狀況,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年起,我省首次提出并實施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計劃利用人工手段,采用工程和生物技術,有目的地培育和保護內陸漁業資源,保持湖內生物種群的多樣性,修復生態環境。10月30日、31日,我省先后在東平湖、南四湖首次進行大湖增殖放流行動。今年計劃在南四湖放流草魚、鰱魚、鳙魚、魴魚、鯽魚、河蟹等大規格苗種595萬尾(只),東平湖放流鰱魚、鳙魚、河蟹等大規格苗種270萬尾(只)。整個苗種的放流工作將在11月底前結束。
山東省是漁業大省,許多特色水產品享譽國內外。但近年來,由于水域環境污染不斷加劇以及長期以來對漁業資源的持續高強度開發利用,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域生態荒漠化現象日益嚴重,珍貴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衰退,很多經濟魚類已形不成優勢種群,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中國工程院趙法箴院士認為,開展漁業資源人工放流工作,將有效改變目前這種局面,而且能夠改善水質環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一般情況下,大湖放流的投入產出比在1:13左右。
省海洋與漁業廳侯英民廳長表示,在我省,由省財政扶持在兩大湖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人工增殖放流尚屬首次。目前,增殖放流工作正在嚴格按照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管理辦法進行,有關人員將對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增殖任務的順利完成。(大眾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