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國江河、溝渠縱橫交錯,湖泊、池塘、水庫星羅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廣。河蚌種類較多,分布廣泛,資源十分豐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項精細的手工操作技術,即不能用電腦控制,也不能行機械操作,所以,特別適應我國勞動力多的現實國情。我國是世界上采捕與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國珍珠產量便躍居世界首位,成為世界珍珠輸出量最大的國家。
1、 我國淡水育珠業的發展
我國淡水珍珠養殖大體可分為研究試驗、技術改革和技術改進成熟3個階段。
1.1 研究試驗階段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術,是人們在采捕天然珍珠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和發展起來的。1958年廣東水產學校(現湛江水產學院)試驗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無核珍珠養殖與彩色珍珠形成與小片位置的關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國各地相繼開展了淡水珍珠的養殖,并形成了規模生產,產量不斷上升,尤其是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發展較快。1972年我國開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達11噸,創匯1800萬美元。在此期間,我國育珠蚌的主要來源是靠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紋冠蚌為主,三角帆蚌還未擺到首要位置,背角無齒蚌、圓背角無齒蚌等育珠還在探索中。制插片技術,養殖水平還比較低。采捕的天然蚌個體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齡2——5齡,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片數也較多;養殖多為池塘,采取魚蚌混養,并以魚為主,養殖密度大;手術蚌吊養在固定的繩或架上,蚌不能隨水升降。珍珠產量低質量差,但當時珠價好。
1.2 技術改革發展階段
到70年代末以后,我國育珠技術有了突破和進步: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國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天然河蚌源已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為此,70年代后期,我國進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并獲得突破,這為淡水育珠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加快珍珠養殖與提高珍珠質量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2)確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國淡水育珠蚌有十幾種,經反復育珠試驗,從產珠的光澤、顏色、潔度、形狀、大小、產量以及手術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慮,確認帆蚌與褶紋冠蚌為我國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種。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術體系:一是拼棄了過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選用當年小蚌(6.5——8厘米)作為手術蚌,這樣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塊,分泌能力強,蚌、珠同時生長,珍珠產量高、質量好。二是改變了過去要求小片5——6毫米見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見方的小片,這種規格的小片所產的珍珠與5——6毫米小片所產的珍珠相比,除產量略有降低外,其圓度、光澤等指標大大提高,售價可提高一至數倍,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三是開口器、接、送片針等操作工具比過去縮小,操作更加輕便靈活,開膜工具也由過去用鈍頭鑷子改用分膜針,使小片不被損傷。
(4)珍珠養殖基礎理論研究得到重視:80年代以前,我國從事珍珠養殖基礎理論研究的人較少,自從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后,我國珍珠養殖基礎理論研究出現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張元培、石安靜、蒙劍美等珍珠研究專家對珍珠的形成、生長及養殖水質、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從而推動了珍珠生產的發展。
(5)手術操作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70年代植珠為插大蚌、大片,現改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為通膜,吊養由水深固定,改為浮式隨水升降,深水吊養,改為淺水吊養;密養,改為稀養。從而使珍珠產量、質量、優質珠比例等不斷上升。據國家外貿系統統計,80年代初,我國淡水珍珠出口已躍居世界首位,向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打破了日本長期壟斷國際珍珠市場的格局。
1.3 技術改進成熟階段
1.3.1 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長江以南地區每年4月份的中旬開始接種、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進入大池分稀吊養。當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達5——8厘米。從而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
1.3.2 規范了手術工藝和操作規程:以往對手術工藝和操作管理不嚴,如手術工具與手術消毒不嚴,造成爛膜、爛片;蚌不長,珍珠生長不好,且質量差,產量低;片制得過大或比例失調,膜片不圓,出現珍珠也不圓;片未插進,長黑頭珠;鉤破膜,長附殼珠等。
1.3.3 減輕育珠蚌的負載量,插好優質產珠區:了解蚌活動規律與殺蚌取過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縮是在前端,經常的活動從而使前端珍珠生長不好,絕大部分優質、大、好珠產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膽改革與試驗: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產量與質量都能提高。
1.3.4 確立了插低齡、中蚌、中片 精品養法:低齡就是插一齡蚌,特別是抓住當年10——11月份的手術與翌年3——5月份的手術工作,6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當年的頭仔蚌,其規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細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規格在3.5——4.0毫米間;精品就是從選插頭仔蚌開始,把手術各個環節,選好養殖水域,養殖稀密適度,最后把住施肥,沖水,養殖年限等各管理環節。
1.3.5 改進了養殖方式 (1)改吊養為籠養,減少了傷害,同時也防止了魚蝦對蚌的侵害。(2)改小池養殖為大池、湖泊、水庫大水面養殖。大水面體具有水體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體氨氮含量低等優勢。(3)改粗養為精養。過去以無機肥為主,現在許多投施菜餅、粉、豆漿、雞、鴨等肥。(4)改深養為淺養等。
2、 我國珍珠養殖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三角帆蚌種質退化
許多養殖戶,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種質量。繁殖親蚌多為同一水體來源,并親蚌個體小,質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來采苗。其結果是仔蚌生長速度慢,個體差異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當年繁殖,甚至一齡蚌就能懷卵。
2.2 手術隊伍水平低、不穩定
如1998——2000年,珍珠價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銷,南方各省大量發展,業主四處招兵買馬,高價哄搶手術人員,其中大部分培訓人員培訓時間很短,技術還未學到手,便被搶走。據初步統計,2000年手術人員75%是新手。
2.3 水質惡化
蚌病的發生,大多是由于水質惡化而引起。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條件差,水淺、水耗不足;(2)蚌的養殖密度過大,以致引起水質惡化;(3)手術操作過程中的廢水廢料大量流入養殖水體中;(4)養殖水體施用磷肥、碳銨過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業污水流入。
2.4 養殖規模失控,產銷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養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來,其養殖規模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己插手術養殖蚌約4億只,可產珠2500——3000噸,其產銷矛盾更加突出,珠價將會一跌再跌,過去那種高利、暴利將一去不復反。
2.5 品種單一
隨著人們文化意識的逐漸提高,對已流通使用了幾十年的淡水無核珍珠,顯然感到有些不滿足,因此,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這是珍珠養殖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養殖技術,增加淡水有核珍珠產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組合珠等早上市,則應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課題。
2.6 珍珠加工起步遲,能力差,水平低。
3 、我國淡水珍珠發展的對策
3.1 適度控制養殖規模
珍珠之所以名貴,除其本身晶瑩美麗和可作藥用外,“稀少”是維持其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產規模,才能保證珍珠的價值。如果盲目擴大生產,不僅浪費勞力和資金,而且大量次質珍珠充斥市場,就使人們心目中視珍珠為珍品的觀念發生動搖,這勢必造成珍珠產業萎縮。我國是淡水珍珠生產大國,國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經濟法規對珍珠生產規模加以控制。生產者也應把注意力轉移到提高珍珠質量上來,適度控制生產規模。
3.2 提高養殖技術,走“精品”養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澤艷,優質珠比例大。要生產優質、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養殖技術。必須先抓好親蚌選育(包括提純復壯),親蚌培育,仔蚌孵化,幼蚌養殖,手術操作各關工藝、消毒、選插頭仔蚌等。在養殖上,選擇好養殖水域,吊養方式和密度,深淺,施什么肥,重視水的理化因子變化等。抓住每個環節,落實每項措施,“精品”定能產生,經濟效益將顯著。
3.3 重視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伴之而來的蚌病日益嚴重,危害極大,尤其是蚌瘟蚌,發病傳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幾天之內,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達65%——90%,甚至全部死亡,無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強對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應以防為主,重點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無病區,大水面養殖親蚌,做到自繁、自育、自養,嚴重防病蚌帶入,杜絕病源。(2)選擇好養殖水體,面積要較大,水位穩定(1.5——3.5米),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無污染等。(3)嚴把手術工藝及消毒關。(4)控制放養密度,消滅有害野雜魚,投放翹白魚類,烏鱧、鱖魚、鯰魚等肉食性魚類。(5)減少人為污染,手術操作過程中的廢水、廢渣要與養珠蚌水體嚴格分開,施用有機肥要徹底腐熟,少施無機肥。實行育珠水域輪換制,即4——5年更換一次養殖水體。
總之,任何的暴發性疾病都與生態環境惡化,特別是氨氮污染關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須改善生態環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 加強珍珠加工產品開發,擴大珍珠使用范圍,提高珍珠的經濟價值 珍珠加工與開發,要圍繞宣傳名貴珍珠收藏的作用及價值;擴大裝飾珍珠的用途與范圍,增加新產品、新式樣;重點開發珍珠在醫藥領域的藥用功效,營養的研究,如藥品與復方制劑,保健品與添加劑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 理順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創匯能力
我國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達11噸,創匯1800萬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應進一步拓寬出口渠道,加大對中東、歐洲等出口,減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種的出口。
3.6 加強基礎研究,積極開發新產品
珍珠產品的更新與換代,是興旺與持續珍珠產業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進行更新換代,當前必須對已在研究中的熒光珠、像形珠、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異形珠等加速開發步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