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今年5月,普陀東港街道塘頭社區一魚苗場的黑鯛魚苗全部死亡,經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調查分析,最近確定其死亡原因是,該養殖戶在清洗養殖塘時使用了兩種違禁農藥——三唑磷和戊氫殺滅菊酯,而清塘后受污染的水被直接排放到海水后,又被引入了魚池。據了解,藥品、肥料、鮮活餌料已成為目前水產養殖的主要污染源。
據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養殖與加工流通科的工作人員介紹,藥品主要分為清塘的消毒藥品和用于養殖水產品的抗菌藥品;肥料主要是指用來培養養殖塘內的藻類。對于藥品和肥料,只要養殖戶提高安全意識,嚴格按照使用標準,此類污染源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但當談起鮮活餌料對養殖塘的污染時,該工作人員表示,要控制鮮活餌料對養殖塘的污染,現在看來有難度。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鮮活餌料地位難以動搖,一方面是因為配合餌料價格高于鮮活餌料,另一方面則是目前市面上配合餌料不合養殖魚、蟹、貝等水產品的“口味”,有的甚至是吃了配合餌料不見長個。
據了解,目前普陀區只有4790畝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全部投喂配合餌料,而其他圍塘養殖、淺海養殖共計34600畝則很難實現投喂配合餌料。而養殖戶每天投喂的鮮活餌料總有一部分無法利用,沉積到池底,使水中的氨氮、硫化氰含量大增,加上水產品的排泄物,很容易造成水質的富營養化。
“鮮活餌料已成為目前最難控制的水產養殖自身污染源,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加快研究適合魚、蝦、蟹等水產品‘口味’的配合餌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逼胀右晃凰a養殖專家如是說。
在今年上半年結束的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中,普陀區針對水產養殖污染源,對全區9個鄉鎮(街道)的171個水產養殖單位(185個養殖單元)做了一次普查。普查除了對各水產養殖單元的基本信息做了記錄外,還重點針對水產養殖自身污染的三源頭,即水產養殖過程中所采用的藥品、肥料和餌料的使用情況做了記錄,為以后研究獲得了第一手資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