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1世紀網資訊:在位于江蘇省蘇州吳江市的東太湖湖畔該項目現場,大片蘆葦及水生植物迎風搖曳,周邊即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太湖大閘蟹圍網養殖場。
“過段時間,這里會彌漫一股臭氣。”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胡柳明告訴記者,“每年秋天,大閘蟹即將豐收時候,當地漁民就會往湖里投放大批量死海魚,螃蟹個頭將激增,農民雖賣了好價錢,但這對當地水生植物破壞相當大。”
網圍養殖投放的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變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會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圍網養殖、沼澤化,一直是影響東太湖水資源環境的兩大問題。
今后,這個狀況或會有所改觀。本報記者了解到,最近,蘇州市透露消息,年內,東太湖目前約16.9萬畝圍網將被全部清理干凈。屆時,全太湖只在東太湖指定水域保留4.5萬畝圍網養殖安置水面。
位于太湖東端,蘇州境內,120多平方公里的東太湖在長三角水生態環境至少承當著兩大功能:多年以來這里河網密布,是太湖向下游泄洪的主要通道,同時,這里還承擔著經濟中心上海乃至周邊地區的供水。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路對本報表示,由于十多年以來的日益擴張的圍網養殖,給東太湖湖區生態系統造成了強大的壓力,僅大閘蟹的廣泛養殖,就使太湖生物品種日趨單一,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結構。
而大量生物殘體沉積于湖底進一步促進了沼澤化,據調查,東太湖如今42.8%的湖面已成為沼澤,39.5%的湖區正在向沼澤演變,無沼澤的湖區僅占湖區面積的17.7%。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博士鄧建才透露,總期為其兩年半的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東太湖生態系統的本底調查,并且采集到了豐富的信息,同時還開展了澄清水質的實驗性工程。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市場推廣副總監郭錦連對本報表示,由于東太湖水生環境與長三角水系眾多湖泊河流特征相似,如果項目獲得成功,將有望對太湖及周邊水環境治理產生巨大借鑒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