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鱈魚系列食品是朝鮮族的傳統食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原主要集中于韓國的凍鮮鱈魚加工業,逐步轉入我省延邊州的和龍、龍井、汪清、琿春、延吉等地,其規模由10年前的年加工凍鮮鱈魚幾千噸,發展到目前的5萬多噸,生產凍干鱈魚近萬噸,產值約6億元,實現利稅近億元,約2萬名下崗職工和農民,從中獲取勞務收益7000多萬元。然而,這個“兩頭在外”的新興產業,如今正面臨著企業和業戶單打獨斗、自拉自唱、盲目生產的無序局面。
延邊州的鱈魚加工業,亟待人們的再次“加工”。
延邊州的鱈魚加工業戶均屬非公有制經濟類型,生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手冊管理”型,類似訂單漁業,多為韓國獨資或合資企業,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由公司統一辦理,業主雇傭若干小工集中在車間(作坊)里按工藝流程手工作業,根據進口凍鮮鱈魚數量,必須出口相應比例的凍干肉片、肉絲和骨、皮、內臟等成品。汪清的“吉云水產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手冊管理”型企業,規模比較大,經營狀況比較好。另一種是“非手冊管理”型,即民間零散的加工和交易,多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小作坊,由于原料來源和產品銷售都沒有固定渠道,分散加工無標準生產,致使購銷兩頭在外兩頭失控,質量千家萬戶千差萬別,因此利潤低,有的甚至出現虧損。
然而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業戶,由于缺乏宏觀調控,均處于單打獨斗、自拉自唱的局面,這種分散的“小生產”在面對統一的“大市場”時,顯然不堪一擊。而且這種打擊早在2000年就已經開始顯現。
2000年,鱈魚原材料開始漲價,而產品價格卻下滑。由于缺乏宏觀管理和有效的服務保障機制,千家萬戶生產千篇一律的產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加之無序競爭,目前的利潤已很低,個別業戶甚至出現虧損。以2002年為例,凍鮮鱈魚的價格由600美元/噸漲至780美元/噸,有的農民加工戶原料采購價竟高達1130美元/噸;另一方面,凍干鱈魚在韓國市場的售價為9000美元/噸,扣除20%的關稅,售價只有7200美元/噸。據測算:一般每5噸凍鮮鱈魚可加工成1噸凍干鱈魚,加上加工成本,每噸凍干鱈魚的總成本為7140美元,業主的利潤空間只有60美元/噸,再扣除出口代理費,所剩無幾。
同時由于鱈魚加工業體系不完善,只停留在凍鮮鱈魚加工為主體的層面上,產品花色單一,工藝、裝備落后,科技投入不足,副產品開發滯后,后續產業發展遲緩,致使后續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損失浪費嚴重。于是有人驚呼:延邊州的鱈魚加工業已經飽和!對此,業內人士有不同看法。省漁業管理局的負責人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原來的凍鮮鱈魚加工和消費市場主要在韓國,若以年均10萬噸測算,現在還有約4.5萬噸需要轉移,即使其中的一半轉入延邊,加上省內外其它朝鮮族聚居地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到2010年,凍干鱈魚系列食品的消費量達到3萬噸是完全可能的。以延邊州控制其中的2萬噸凍干鱈魚市場計算,產值可達到12億元人民幣,可創利稅2億元,使3萬多農民和下崗職工從中獲得1億元的勞務純收入,還可進一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對于延邊州的鱈魚加工業而言,當務之急是按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進行規范管理,成立鱈魚加工協會,以此團結和凝聚從業者,統一行動,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初始階段可由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幫助協調成立加工協會,并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散戶都必須遵守協會章程,通過采取統一對外開展進出口業務、統一標準和質量、統一價格等自律行動,盡量保護生產者利益。在協會章程和“三個統一”的原則下,各縣(市)獨資或合資的加工企業仍然獨立核算、自主經營;但業務應在平等、自愿的原則下納入“手冊管理”范圍,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這位負責人還建議,由于鱈魚加工項目屬典型的“資源依賴項目”,很容易出現因鱈魚資源衰竭而無米下鍋的情況,當地政府應在提高其自主研發能力方面給予支持,開展大宗土產水產品加工,增加花色品種,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