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常州晚報資訊:在武進區奔牛鎮葉家碼頭陳巷村的西北角,有一片80畝的泥鰍養殖田,養殖田的主人是常州市林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姜林虎。雖然頂著個“總經理”的頭銜,但是姜林虎卻不是人們印象中的坐冷氣辦公室、西裝革履的老總模樣,由于長時間在外勞作,臉曬得像條黑泥鰍,更重要的是,這位老總年紀不大,才22歲,但卻是養殖業內小有名氣的80后“泥鰍王”。
人生發展路未必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2004年,小姜高中畢業后,父親幫他選擇了一所省內知名的院校。雖說進校時是大專,但經過5年的學習并通過考核后,就能取得本科文憑。但姜林虎覺得,“別人上5年大學要花去不少錢,而自己5年搞養殖能賺錢不說,還能抓住黃金時間學點自己想學的東西!
姜林虎的父親搞了幾十年的珍珠養殖,姜林虎從小耳濡目染,也對水產養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經驗,他覺得從事水產養殖,同樣有著廣闊的天地,人生發展的路很多,未必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辛辛苦苦為兒子鋪好了路,滿指望他能成為大學生,今后跳出農門,父親老姜聽了兒子的計劃,不由得怒從心頭起。但拗不過倔強的兒子,最后還是勉強點了頭。
整整一年“偷師學藝”
老姜養了400多畝河蚌,收獲頗豐,但不愿因循守舊的小姜有自己的想法,他要獨辟蹊徑。“因為珍珠這行基本走到盡頭了,利潤又不高,我要找新的行業。聽說泥鰍很有市場,我考察了一下,發現效益確實可觀。像黃鱔、螃蟹一畝頂多2000多元,像養泥鰍,好的話,后面添個零!毙〗荒樅┖竦男χf。
雖說對水產養殖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但怎么養泥鰍,姜林虎還是一竅不通。憑著一股子狠勁,小姜走南闖北,蘇北、安徽、江西,四處拜師學藝。每到一處,他就打聽哪里有大的養殖場,然后找養殖基地邊的一個小旅館住下,整天磨蹭在別人的泥鰍塘邊,又是遞煙又是套近乎,主動當別人免費的“勞力”。
天道酬勤,經過整整一年的“偷師學藝”,小姜不但學到了泥鰍養殖的技巧,而且對于泥鰍銷售的整個環節、利潤如何,他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同時,他還將不同的養殖經進行比較鑒別,選擇最優方案。
從血本無歸到走出國門
2007年7月,“學成回家”的姜林虎租用了10余畝土地,開始試驗泥鰍養殖。短短3個月,到10月份,原本220條一斤的泥鰍苗已經逐漸生長到60余條一斤,泥鰍整整長了3倍多。就在姜林虎滿心指望著收獲的時候,一夜之間,500余斤的泥鰍突然死亡,讓姜林虎苦惱不已,當年,血本無歸。
姜林虎開始苦尋原因,在武進區農林局和農業方面的專家幫助下,終于發現原來是河底淤泥內大量的蚌“害死”了泥鰍。找到原因之后,姜林虎反而信心更大,同時也更小心翼翼,他投資了150萬元,成立了常州市林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租用了更多的河塘準備大干一場。河底清淤、清毒、購買泥鰍苗、配置專用飼料……事無巨細,他都親歷親為。
如今,姜林虎養殖的泥鰍已經可以生長到10余條一斤,并逐漸上市銷售,甚至走出國門,出口到了日本、韓國、香港等地。有家專做泥鰍的外貿公司想與他簽訂長期供貨協議,被他婉言謝絕,小姜說,他對銷售十分自信,他現在希望能夠自營出口,這樣利潤就更大。
“有人想學,就來找我”
泥鰍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維生素B1的含量是其他魚蝦的3-4倍,在杭州、廣東備受追捧,俏銷日本和韓國,有“水中人參”的美譽。目前活泥鰍售價每公斤16元-20元,如一畝水域可產50公斤泥鰍,則相當于畝產1700公斤小麥或500公斤稻谷的經濟價值。
同時,泥鰍生命力極強,除鰓呼吸外,腸管也能輔助呼吸,水中缺氧時,可立即躍出水面呼吸。泥鰍也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池塘、溝邊、湖泊、河流、水庫、稻田等各種淡水水域中,均能養殖繁衍。小姜說,泥鰍養殖是屬于繁殖快、投資少、收入大、見效快、風險小的養殖項目,一畝地的收益純利潤在2萬元左右。
“有人想學,就來找我,我可以免費教給他們技術,配給他們飼料,要發財,請找我,大家一起發。” 姜林虎說,他的新目標是在自己養殖成功后,帶動更多的農戶共同致富,從而逐步形成一個泥鰍養殖基地,“泥鰍養殖是致富的一條途徑,能夠帶動一方經濟,那也是我多年努力成果的又一次成功!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