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永嘉網資訊: 近日,中國投資協會農業和農村投資專業委員會正式授予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為“中國田魚之鄉”,該縣又增添了一張農業“金名片”,這為進一步推進該縣田魚養殖業的發展,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帶來了又一良機。
歷史:起源三國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的稻田養魚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據碧蓮鎮從事稻田養魚研究的胡福亮說,三國孫權時代,楠溪江流域先祖就開始稻田養魚了。茗岙鄉乾口村鄭氏宗譜記載,唐僖宗時,楠溪江就已盛行稻田養魚。
目前,永嘉縣是全省稻田養魚的重點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縣稻田養魚面積均穩定在9萬畝以上,占全市稻田養魚面積的63%以上,產量占74%,產量穩定在1700噸以上,產值3300萬元,全縣建成了1萬多畝規范化稻田養魚示范基地,1.9萬畝無公害田魚標準化養殖示范推廣實施項目,6600畝稻田養魚基地省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田魚獲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田魚養殖已成為全縣五大農業支柱產業之一。
經驗:多管齊下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農業局漁政站有關負責人說,永嘉縣的稻田養魚之所以發展迅速,成為現在的“中國田魚之鄉”,是與各級政府的重視分不開的。1993年稻田養魚列入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后,基地補助政策從原來的每畝補助20—40元,逐漸提高到每畝補助100元、200元,到現在的每畝補助500元。
同時,永嘉縣結合“豐收計劃”等科技項目,不斷提高稻田養魚科技水平,制定了《無公害田魚》系列標準,多次舉辦農函大、“綠箭”等科技培訓,培訓一大批養魚能手和科技示范戶。大若巖鎮銀泉村陳道興說,養魚看似簡單,其實喂食、防病等都有著科學的道理。近年來,我縣還加大對田魚加工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田魚加工企業以稅收優惠、資金補助、政策扶持等,目前,已經有“楠溪人”、“山底人”等田魚干品牌。
方向:打響品牌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現在,永嘉縣已經取得了“中國田魚之鄉”這張金名片。如何利用這張金名片打響該縣“中國田魚之鄉”品牌是關鍵。
今后,永嘉縣將實施品牌戰略,以發展溝坑養殖模式為主攻,實行山區與沿江平原并舉,建設一批質量高、規模大的稻田養魚工程;以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為抓手,提高單產,促進質量、效益豐收,走專業化合作之路,推進產業化進程;發展產品流通和加工,提高田魚干產品質量,開發旅游即食田魚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并根據我縣實際,各鄉鎮可將田魚養殖與楠溪江旅游相結合,開發農業觀光的新型旅游項目。碧蓮、巽宅、西岙等基礎較好的鄉鎮,可利用楠溪江自然條件優勢,發展無公害養魚。巖頭、楓林、大若巖等鄉鎮可利用楠溪江風景旅游區的優勢,發展休閑觀光型稻田養殖業等。
同時,加強同外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通過合作、開發、推介等,進一步把“中國田魚之鄉”品牌打響,使這張金名片成為農民增收實實在在的渠道。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