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養殖業發展為流通和加工奠定了基礎
2004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7.7萬噸,其中養殖產量4.8萬噸,占總產量的62%,名優特水產品產量1.5萬噸,占總產量的19.7%。在養殖的水產品中,名優品種產量4000多噸。河蟹養殖面積30多萬畝,生產河蟹400多噸,大銀魚移植增殖面積曾達到80萬畝,產量變動幅度在200--700噸。另有蝦類50多噸,螺旋藻、鹽藻150噸,鹵蟲卵95噸。
內蒙古養殖業的優勢在于無污染的天然水域,近年來經有關部門認證的無公害水產品產地65個,覆蓋面積437萬畝,認證的無公害水產品91個。通過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養殖企業提高了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許多企業和養殖行業協會為自己的產品注冊了商標,如達旗的“大樹灣黃河鯉”、準格爾旗的“巨合灘黃河鯉魚”、興安盟翰嘎力水庫的“銀艦”牌大銀魚等,這些產品都產自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另外達里諾爾有2個產品、岱海有4個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蘭太公司生產的鹽藻、達賚湖漁業集團生產的魚罐頭制品、香脆蝦等7個產品獲綠色產品認證,極大地提高了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水產品流通和加工落后制約養殖業發展
1、消費不足制約養殖發展:
限于當地居民飲食習慣和收入水平,對糧食、肉類、奶類消費較多而對水產品消費較少,水產品消費市場容量較小。2004年全區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為3.24公斤,當年消費量為城市人均4.03公斤,農村大約1.61公斤,相當于國內1978年水平。當年消費總量為6.39萬噸,比當年產量還要低。2003年人均消費4.95公斤,總消費量7.18萬噸,接近于當年產量。2004年消費減少的主要因素是水產品價格上升了。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食物發展戰略》預測,2000年人均占有量3.5公斤、人均消費量3.5公斤,這個預測和實際水平非常接近,但是總消費量卻比較低。水產品消費增長緩慢制約了水產養殖的發展。
2、流通不暢制約消費增長:
消費需求不足除了受飲食習慣和收入水平制約外,流通不暢也是重要的因素。有關資料指出:“流通企業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化水平不高,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在我區專門從事水產品流通的企業不僅規模偏小,而且數量很少;大中漁場、養殖個體戶還處于重養殖輕營銷的經營模式中,近年剛剛興起的養殖行業協會和兼營的流通企業在產品質量、市場信息、信譽和服務方面還達不到應有的水平。沿海地區都有專門的流通行業組織和加工行業組織,該區則基本沒有。
雖然自治區內水產品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可以平衡,但是在地區間、季節間和產品結構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江、湖、河、池和水庫周邊消費水平較高,山區、牧區、偏遠區消費水平很低,這主要是由于水產品流通不暢造成的:信息閉塞、運輸成本高、銷售半徑短;夏季和秋季供應充足產品銷售難制約養殖生產,冬季和春季供應不足產品價格過高制約消費增長。產品結構性短缺更是普遍存在。淡季短缺、區域性短缺、某些產品短缺和旺季過剩、區域性過剩、某些產品過剩并存的局面將長期存在。逐步培養水產品市場,促進流通,發展加工將是我們長期的任務。
目前,水產品主產區已經成立一批養殖行業協會,他們的主要功能就是組織流通,從魚種調運、飼料采購到產品銷售。以旗縣市的協會為基礎,從養殖協會發展到流通協會,通過協會協調企業、政府、養殖個體戶的關系,連接物質供應、養殖生產、加工、銷售,扶持和壯大流通企業,培育以流通為龍頭帶動養殖的企業,促進漁業的產業化。
3、加工業落后制約流通和消費
發展水產品加工業一是可以解決儲藏、運輸、保質問題,二是可以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促進水產品養殖、流通和消費,可以認為是發展水產業的關鍵環節。在漁業產業化的進程中,我們應該優先研究和重視水產品加工業。
到2004年底,全區有各種類型的水產加工企業6家,有水產冷庫18座,凍結能力263噸/日、冷藏能力749噸/次、制冰能力57噸/日。水產加工品產量為482噸,其中:冷凍水產品874噸、罐制品320噸,藻類150噸、鹵蟲卵95噸、飼料5334噸。水產品加工產值只占全區漁業總產值的1%,按照產業化的標準,顯然是太少了。水產品加工種類主要包括冷凍保鮮、“三去魚”(去鰓、鱗、內臟)、魚罐頭、熏烤水產品和魚蝦干制品。
主要的加工企業有呼倫湖罐頭食品有限公司、赤峰市達里湖水產加工企業、鄂爾多斯市螺旋藻生產加工企業、阿拉善盟吉蘭泰鹽化集團公司鹽藻加工業等。
加工業存在的問題:一是企業體制改革滯后,人員多,費用大,成本高、效益低,企業沒有活力。由此帶來管理不到位、企業負擔重等問題;二是有些企業設備老化、包裝老化、產品技術含量低而生產成本高,產品沒有競爭力,企業既沒有足夠的積累投入設備更新改造,也缺乏擴大生產的流動資金;三是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企業自我創新能力差,新產品開發慢,產品升級換代周期長;四是市場營銷力量薄弱,銷售渠道不暢,沒有完全擺脫坐商意識。
三、發展水產品流通和加工業的對策
1、積極推進國有流通企業和加工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活力,提高盈利能力;支持企業進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資產重組,鼓勵各種資本參與流通和加工;積極培育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和加工企業;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購、托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引導支持企業做強做大。
2、進一步放開搞活中小流通企業,政府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發展,在市場準入、信用擔保、金融服務、物流服務、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加強行業指導,把水產品流通和加工業發展列入自治區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3、積極扶持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水產品包裝、貯藏、運輸業,提高水產品附加值。五年之內創立5--10個水產品名牌,以具有我區特色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水產品推向市場。建立規范的水產品集散地、水產品批發市場、零售網絡和營銷組織。
4、加快發展水產品加工業,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發展魚糜制品、烤制品、干制品、罐頭等生產;發展藻類、鹵蟲等鹽堿水域生物的加工新產品。
5、流通和加工的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也做了規劃:指導和支持漁業生產、流通企業更新捕撈和運輸工具,擴展水產品加工廣度和深度,提高包裝檔次;規劃農產品綜合市場、水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名牌(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的專銷店、專柜等;扶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引進市場銷售前景看好的魚糜制品、烤制品、保健品等產品的生產設備。
6、流通和加工企業的發展目標:要不斷開發和研制試銷對路產品,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大力開發名優產品和綠色食品品牌、有機產品品牌,改進包裝,拓寬銷售渠道,建立銷售網絡,及時反饋銷售信息,加強售后服務,擴大銷售份額,把握產品賣點,擴大產品品牌知名度,提高產品競爭力。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