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搞水產養殖的農戶來說,如何提高每畝水塘的產出一直是廣大水產養殖戶最為關心的問題。德清縣三合鄉塘家琪村的水產養殖戶符來福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實踐,通過實施套養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每畝水塘的產出,同時也實現了生態循環養殖。
老人今年已經65歲,但是老人的精神特別好,由于天氣較為悶熱,氣壓低,老人不時地在魚塘走上一圈。老符說,今年他的400多畝魚塘里的魚和螃蟹長勢特別好,到了春節前后塘里的鱖魚、花鰱、草魚及螃蟹就可以上市了。這是他15年搞水產養殖以來迎來的第二個豐收年。
1994年,符來福開始承包村里的土地搞起了水產養殖,第一年他就承包了村里的130畝土地養起了青蝦,當時由于技術不好,第一年養殖虧了本。但不甘心的老符,第二年又承包了80畝土地繼續養起了青蝦,并取得了成功。然而隨著青蝦市場行情的波動,1997年老符開始養殖螃蟹,但由于沒有技術,3年的養蟹仍無法提高老符的收入。
2000年老符回到了“老路”養起了青蝦,在隨后的幾年里,由于效益不好,老符一直在養蟹和養蝦之間徘徊,但是依然沒有給老符帶來較好的收益,但倔強的老符一直沒有放棄水產養殖。
符來福說:“不放棄,是因為我年齡大了,年紀大了沒有什么出路。我帶領兩個兒子,他們在技術上也跟上來了,我們也只有搞水產養殖,總會有希望。”一次偶然的機會,老符學習有關水產養殖的書籍時,發現了有關套養技術的介紹。“既可以養魚,又可以養螃蟹。”老符的心里又燃起了新的火花。2006年起,已經63歲的老符開始摸索起套養技術,雖然沒有經驗,但魚和蟹的成活率較高。老符對套養充滿了信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符來福80畝套養模式取得了成功,每畝的產出取得了2800多元高效益。由于老符的魚塘設在湘溪港旁,魚塘水質特別好,加上老符實施套養技術,魚塘里的鱖魚、花鰱、草魚和螃蟹實現生態循環養殖,他的魚和河蟹的質量特別好,在該縣市場,還供不應求。
今年初,老符和兩個兒子又承包了357畝土地,水產養殖面積達到了437畝,全部采用套養技術。“黨的好政策就如一個好的天氣。” 老符說,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農業的重視,更是讓他增加了發展的信心,他說,“可以帶著兒子放心多飼養幾年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