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是名特優水產品生產品種多,但大部分規模都不大,組織化程度不高,形成不了批量,還不適應當今市場經濟的要求。如鱖魚、才魚的養殖等。
二是水產品市場建設起步晚、規模小、信息化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窄,與國際化大市場不相適應。該市以南大市場為代表的一批水產品市場,大多建設歷史不過十年左右,除南大市場外,像樣的水產品批發市場不多,標準不高。
三是產業化龍頭企業少、帶動力小,公司與農戶連接多是松散型,經營還十分脆弱。有的是公司加基地加農戶,如漢川刁汊湖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的是企業加農戶,如安陸星發水產品加工企業、云夢魚面加工企業等;有的是中介組織加農戶,如孝南朱湖和閔集的水產協會;有的是市場加農戶,如南大水產品批發市場。這些組織形式,隨機性比較普遍,大都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頂多只是產業化的雛形。
四是水產品加工品種比較單一,多是簡單的粗加工,開展精深加工出口創匯的企業不多。
五是水產中介服務組織不多,作用不大,品種、技術、知識更新三項工程啟動晚,尤其是機構改革之后,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慧聰網)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