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純投料養殖不敵畜禽混養,“劣幣驅逐良幣”正在上演
南方農村報訊:“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似乎正在我國的羅非魚產業上演,在最主要的兩種養殖模式——混養和純投料養殖中,成本低廉、價值較低的混養模式大量充斥于市場,不斷增多;實際價值較高的純投料養殖方式,卻由于各種原因而難以為繼。
市場博弈“良幣”處下風
從經濟學上來說,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有兩個條件:一、兩種“幣”都能合法流通,而且二者的價值應當固定。二、這兩種“幣”的流通總量超過市場實際的需要量。我國羅非魚產業也有這樣的現象么?
答案是肯定的,南方農村報記者從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了解到,以2006年為例,全國羅非魚產量111萬噸,出口的羅非魚折合原料魚為37.5萬噸,還有很多的羅非魚在國內消費掉了。同時,兩種養殖模式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具備在相應市場合法流通的資格,且價格相同。羅非魚產業具備了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產生逆向淘汰效應的條件。
“今年以來,羅非魚飼料的價格漲得厲害,我計算過,純投料養殖羅非魚成本要4.2元/斤(0.8-1斤/條)。”在肇慶養羅非魚的阿華告訴記者。今年經過災害的影響,許多養殖戶買了高價苗、甚至不少人買到了劣質苗種,損失重大。而茂名、肇慶等地不少養殖戶反映,隨著飼料的漲價,部分牌子飼料的質量也開始下降,“對許多純投料養魚的人來說,今年的打擊不小。”
在高要多年養殖羅非魚的老鄧告訴記者,去年他從放苗開始到8月中,已經用了20多萬元飼料,而今年的同樣時間內,他只用了不到2萬元的飼料,養殖方式換成了魚豬混養。
“今年買的魚苗比較貴,再加上飼料又漲價這么厲害:浮水料漲了0.3元/斤;沉水料漲了0.25元/斤,按照飼料系數一換算,風險還是挺大,而魚價的變動又看不清楚,還是采取混養的方式穩妥。”他對記者說。
各項成本高企,而且是在經歷了大災的創傷之后,不少養殖戶的心態自然就有了變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更何況很多人投入了資金,也沒能達到效果。就像一位從業多年的羅非魚養殖戶說的:“基本上全程使用魚豬混養,資金風險低,在看不清后市的情況下,哪怕慢一些出魚,只要保住自己的成本在3元/斤左右,行情怎么變也不怕。”
保底價格難留“良幣”
加工廠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經營者們希望能收購到更多高質量的原料魚。高要市振業水產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振強對記者說,近兩年飼料價格漲得太厲害,采取純投料養殖的確風險比較大,要保證這一部分農民繼續采用這種方式,就必須要讓他們得到一定利潤。
而有不少養殖戶則抱怨,采用純投料養魚,投入更大,質量更好,但價格卻沒有區別,誰還愿意去養高質量的魚呢?也有人說,今年的魚價是高,但成本也高,采用混養的方式,成本更低,也規避了風險。
振業水產有限公司首席營銷官李建強表示,首先要大部分養殖戶獲得利潤了,加工廠才能健康生存下去。他告訴記者,振業公司現在和許多養殖戶都有協議,養殖戶采用純投料的方式養魚,公司根據各地養殖戶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確定了最低收魚價,保證養殖戶有一定利潤。
“振業公司給我們承諾了最低保底價,上半年的時候比現在低些,后來飼料漲價了,這個保底價又有了相應調整,現在比較放心,只要我的魚能順利長到規格,即使市場價格跌破成本,我多少也能有點錢賺。”肇慶的阿華告訴記者。
雖然保底價的舉措并非法律規定,只能由加工廠自覺遵守,但對此,業界普遍持積極的肯定態度,認為此舉對養殖戶、對行業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李振強表示,即使行業中難以絕對統一行動,但起碼一些大的加工廠可以堅持這樣做。
兩套標準內松外緊
“現在農民養羅非魚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成本高、效益低、健康養殖的意識不強,幾乎沒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南海科達恒生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生對記者說。有不少農民都是跟風養魚,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術,造成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這是我國羅非魚產業的先天不足。
各種數據顯示,我國不單是全世界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羅非魚消費國。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巨大,而且在當前,價格決定市場,控制低廉的成本似乎是最保險的經營方式。
“比較關鍵的一點是,農民不管用什么方式養出來的魚,總能賣得掉。和出口相比,在國內市場上,執行的是相對寬松許多的質量標準。所以要在國內流通,并不需要‘良幣’的標準,誰還不用成本低的混養呢?”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執行的是兩套質量標準,而且差距較大,但定價卻使用一樣的重量標準,這就使成本低廉的混養羅非魚有很大的優勢。更何況,在局部地區原料魚緊缺的時候,個別小加工廠收購混養原料魚進行加工出口的現象仍然存在。
就這樣,在我國羅非魚產量不大可能明顯減少的現狀下,“劣幣”也能在各種渠道流通,并具有和“良幣”一樣的價格和流通資格,在國內巨大消費市場的帶動下,“劣幣”有成本低廉的巨大優勢,“良幣”的優勢如果無法在價格上得到體現,困局無法破解。
“中國的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也比較缺乏先進的管理,很難進行大范圍的統一規范養殖。”李振強認為,從目前來看,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工廠從長遠利益考慮,堅決不壓價收魚、不低價銷售,雖然無法改變農業分散經營的弊病,但可以使整個產業鏈上的環節都朝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定保底價也是要冒風險的,但養殖戶有了利潤,他們愿意長期跟我們合作,這樣對大家都好。”他強調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