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又是一年漁歌唱響。眼下正值南海開漁時節,出海捕撈歸來的漁民收獲如何?記者近日赴廣東省唯一海島縣南澳島采訪時,當地漁民告訴記者,海底的魚越捕越少,油價上升,漁民十趟出海九次虧!而記者從汕頭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的數字也印證了漁民當前面臨的困難,據有關人士初步統計,南海自1999年至今的7個年頭,今年當地漁民的捕撈總產量和收入為歷年最差,部分漁船因此出現了停產虧損。
海洋資源衰竭,油價上升,傳統的捕撈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漁民生計困難,記者近日深入到海島漁家了解漁民的所思所盼。
出海歸來
地點:南澳島云澳漁港
時間:傍晚時分
漁排見聞:網獲魚兒寥寥可數
當記者搭乘當地漁民駕駛的小機船登上漁排時天色突然轉暗,平靜的海面嘩啦啦地下起了豆大的雨點。驟雨剛停,遠處傳來一陣陣“突突”作響的機器聲!柏泚砹!”漁排上的收魚工人蔡伯說。
說話間,只見云澳鎮中柱村的漁民文進父子倆駕著一艘小機排剛剛從南澎海域捕魚歸來。文進的兒子大約十歲出頭,渾身上下曬得像個小黑人,小家伙手腳靈敏地幫父親將小機排靠攏岸邊,神情倦怠的文進將在海上勞累了一天的收獲拎到漁排上。南澎海域距離云澳漁港約七八十海里,當天清晨天剛蒙蒙亮,他們父子倆就駕著這艘小機排出海從事釣業,在海上日曬雨淋整整10小時,歸航時已近黃昏。
“唉,魚兒都被抓光了!”文進借著漁排微弱的燈光,一邊與收魚工人核準秤星一邊嘆著氣說。金龍、春鯧、赤棕……魚簍里的魚超不出十條。收魚工人逐條過秤,一一記在紙上,這趟出海文進父子倆大約收入300多元,除去小機排往返的油費和購買冰魚用的冰塊等費用,只能是約略持平。
記者在云澳鎮中柱村了解到,整個中柱村有3000多人口,以討海為生的勞動力約七八百人,自春節至今已半年多,除去休漁和刮風天,漁民捕撈收入大多為兩三千元,最少的只有1000多元。
老漁民慨嘆:
一網致富的好光景一去不返
“要換在幾十年前,龍蝦哪算得上稀罕貨,海里一撈就有,活蹦亂跳的!苯衲62歲的老漁民蔡伯指著餐桌上的小虎魚呷了一口酒悶悶不樂地說。
當年他搖著人工槳駕小竹排到南澎海域從事釣業,約100米的漁網分設五小格放進大海里,到了第五天,三格漁網就撈獲了6條大龍蝦。剩下的兩格漁網隔夜再收,又撈起了50公斤好貨色。
蔡伯說的是30年前的漁情,那時海島的龍蝦一斤才一元多,如今,花再高的價錢都未必能買到。蔡伯說,今年開漁一個月來漁排收購的龍蝦沒有幾條。
僅僅數十年光景,隨著漁民的捕撈裝備不斷升級,從人工槳為動力的原始竹排,發展到裝有上百匹馬力的竹排機;捕魚方式從駛犁網到設大圍網到二船合作的牽繒拖網,正當捕撈者為獵物無處可逃而暗自得意時,海底世界卻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魚兒越捕越少,撈上來的魚兒個頭也越來越小。
老蔡告訴記者,現在捕龍蝦以及一些稀罕的海貨,要潛水捕撈,個別獵者還鋌而走險,違規使用電槍電擊,捕上來的龍蝦已奄奄一息,得趕緊轉手賣走。
漁民困境:
賒賬求學望下一代有更好出路
艱難的討海生活使漁民們不得不摸索起新的出路。南澳島有海帶、紫菜、龍須菜等豐富的海產品,一些漁民也意識到加工海產品是一個新的就業出路,但資金的匱乏,技術的不足,成了他們尋求發展的絆腳石。
于是,很多漁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海島上,不少漁民寧愿向學校賒賬,也堅持讓孩子上學。島上的漁民認為,讀書是孩子“上岸”脫貧的唯一出路,他們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
云澳鎮中柱村村干部鄭木才告訴記者,該村是純漁業村,超過半數的村民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漁民楊永和是中柱村的貧困戶之一,他家本來連住房也沒有,今年初,民政部門出資8000元幫助他們買下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舊平房,他們一家四口才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楊永和也沒有自己的船只,只能隨著別人的船出海搞釣業,今年以來,他只要天氣條件允許,就天天出海,近九個月的時間里,他總共只賺了1000多元,平均每月才100來元的收入。
楊永和的妻子陳惠良是村里的環衛工人,每月有兩百元的收入,四口之家就靠著這些微薄的收入過日子。生活的艱辛使只有30多歲的陳惠良滿臉滄桑。她說,丈夫在收成好的年份,年收入也只有四五千元,而今年怕是連三千元也賺不到。微薄的收入使生活總是捉襟見肘。一對雙胞胎女兒今年在云澳中心小學上四年級,女兒四年來的學費,也是靠向學校賒欠,然后分多次償還的,年初好不容易把學費還得差不多了,新的學期卻又沒辦法交學費,“又得向學校賒新賬了!标惢萘急硎尽!
分析:今年收成為何這么少
今年漁船捕撈量為何出現歷年最低?有關人士分析這是濫捕魚仔魚孫釀成的惡果。每年休漁后海洋資源量雖有所增加,但開捕后又出現強度捕撈,底層、近底層魚類繁殖滿足不了目前的捕撈需求,魚類資源急劇減少,重新恢復到休漁前狀態。而近年來在粵東近岸、閩南地區,不少快速浮拖船在線內違規作業,嚴重破壞近岸幼魚、幼蝦資源,甚至連放流的魚苗也有部分被捕撈。
粵西一帶幾百條燈光圍網漁船近年來也紛紛進入“汕頭-臺淺漁場”生產,每條船配備的水上燈功率達到24萬瓦,照射半徑達4海里,魚蝦由于強光照射夜間不能到表層活動,晝夜節律受到干擾,對海區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另外,有的地區光誘魷魚敷網盲目發展,對魷魚群體資源、特別是幼體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
措施:促進漁民轉產轉業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漁民的生存困境已引起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省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內,每年撥款1億元扶持漁民轉產轉業,包括安排兩萬戶漁民轉產轉業、3000戶“連家船”水上居民上岸安居、為1000個水上居民子女提供免費讀中專的機會等。記者昨天從南澳縣獲悉,當地近日已向有關部門申報了扶持漁民轉產轉業的八大項目,包括海產品深加工,龍須菜、紫菜養殖,深水軟體網箱養殖和鮑魚養殖等,這些項目的實施將為當地漁民創造轉產轉業創造機會。另外當地已有19名轉產轉業漁民子女已被安排到省水產學校就讀。
據汕頭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管理科有關負責人介紹,大多數漁民的轉業轉產都受到自身知識技能的限制。他們大多世代靠捕魚為生,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其他工作技能,為此,汕頭市有關部門準備建立轉產轉業漁民再就業技能培訓中心,在漁業重點鄉鎮、中心漁港設立培訓點,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分期分批對轉產轉業勞力進行技術培訓。
目前汕頭市已制訂了《扶持漁民轉產轉業目標》,根據該規劃,汕頭將重點扶持發展水產養殖業、加工流通業、休閑漁業及船網修造等漁業產業項目,帶動2650名漁民轉產轉業。政府部門還將劃出一定海域,建立以安置轉產轉業的漁民為主的養殖基地,對經批準淘汰漁船的漁民優先安排養殖水域或優先承包權。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