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每年八九月份夏秋時節一到,菱、藕也就上市了,午后三四點鐘一過,南京不少街頭巷尾就會出現挑著木桶的小販,一邊走一邊叫賣著:“老菱賣!”于是每年的這個季節,滿街滿巷飄起香噴噴的老菱香,也算是老南京的一景。
“到現在我都一直沒有買到以前小時候吃到過的那種大菱角了”,家住鎖金村的趙女士給本報熱線打來電話。帶著趙女士的疑問,昨天,記者走訪了市內一些農貿市場。
大紅菱,老南京的回憶
“以前小時候吃到的大紅菱又大又硬”,在電話那頭,今年已經50歲的趙女士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回憶起自己童年時候吃老菱的趣事。每年到了八九月份,一早出去買菜的家里的大人回來時,菜籃子一堆菜的下面里總是“藏”著一大捧老菱,“雖然叫紅菱,但顏色可并不是艷艷的紅色,而是呈紅黑色,兩只角,摸起來皮可硬了,手都掰不動,每次我們小孩子用牙齒都咬不動,不容易咬食兩根大角還常刺得唇舌生疼,吃不到菱肉只能央求大人用刀幫著劈開來。”
除了外貌外,大紅菱獨有的甘醇水鮮味也給年少時的趙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殼很厚,用刀劈成兩半后,很容易就剝成一個成形的菱角仁。粉紅色的菱角仁吃在嘴巴里面面的、甜甜的,說是唇齒留香一點都不為過。“現在的菱角只能在農貿市場里才能看見,除了個頭小外,吃在嘴巴里口感也是水水的,一點都不香,到哪里才能買到以前吃過的大紅菱呢?”
菜場難尋大紅菱
昨天上午,記者走訪了市內一些農貿市場,在邁皋橋農貿市場里,有兩三個攤點上擺著菱角,“這是大紅菱嗎?”攤主搖了搖頭,“不是,就是一般的菱角,今年我就沒進到過大紅菱,貨源很緊張呦!”記者看到攤點里擺放著的菱角,個頭很小,顏色也略微呈紫黑色,菱角殼比較軟,用手捏了一下就能捏出水來。同樣在十字街農貿市場里,記者尋覓到的也是長相差不多的菱角。
在南京市最大的農貿市場——白云亭市場記者看到,市場里菱角銷售正當時,但記者詢問了幾位攤主發現,這些流向南京不少農貿市場的菱角多來自安徽無為等地區。
靠城水田漸漸消失
曾經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大紅菱漸漸淡出,除了因為受引入的新品種競爭沖擊外,最主要還是因為靠城一帶水田漸漸消失,專家告訴記者,南京特有的大紅菱多產于玄武湖、莫愁湖、沙洲圩,明末清初的時候,南湖、沙洲圩地區是南京最大的紅菱出產地,菱角生產日漸發展,市場上的銷售也是日增。
大紅菱的盛況一直將近維持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之后由于水質污染相對加重,道路建設、城市擴建帶來的靠城一帶水田漸漸消失,現在,南湖、沙洲圩地區已經基本找不到大紅菱養殖地了。
南京大紅菱品種絕佳
菱,并不是南京獨有的水生蔬菜,南方、北方都有不少各異的品種,然而自古至今,南京紅菱卻在菱類家族中獨占鰲頭,品種絕佳,早在明朝的《客座贅語》就有:“大板紅菱,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唼而化。”
南京城郊區溝河縱橫,池塘密布,是南京“水八鮮”生長的良好場所。玄武湖、莫愁湖、沙洲圩等地出產豐富,連《儒林外史》中都有記載:玄武湖“是寬闊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那湖中菱、藕、蓮、芡,每年出幾千石。”
密布的水網、獨特的水生條件造就了紅菱特有的品質,水生蔬菜專家介紹說,紅菱的特有品質早已享譽海內外,袁枚在《江寧縣新志》中就詳細地對盛產于玄武湖、莫愁湖的紅菱特性進行了描述,“有嫩皮而紫者曰浮菱,土人曝其予以為米,可充糧。”曾經有位日本水產專家,專程來江蘇調查“水八鮮”中的紅菱品種的產地及其形狀特征。(金陵晚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