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四川經濟日報資訊:四川省水產資源富集,去年四川水產品總體產量繼續穩步提升,總量達到128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10億元。然而,漁業高產下的四川水產品加工業卻一直受制于本土淡水魚肌間刺較多等多重因素,幾近停滯不前(四川經濟日報1月8日《“魚刺卡喉”:我省水產加工欲進還難》已作相關報道)。
在當下地震和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強大沖擊壓力的情況下,四川水產品加工業如何突出重圍,解決欲進還難的困局?
基地鏈條需要銜接
“一直以來,我省生產的可以用來加工的水產品原料就比較缺乏!”日前,四川省水產局水產專家尹黎光對記者表示,除了四川本土淡水魚肌間刺較多而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加工門檻外,還有一個客觀的重要因素就是四川缺乏適宜加工的原料生產基地。尹黎光介紹,以前的傳統加工方式不適合加工業的發展,是將商業化后剩余的那些相對劣等品的產品拿來加工,無論品相、質量各方面都不是很好。“現在的加工就不一樣了,是加工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原料,我們就得生產什么樣的原料。”
“四川水產加工業的現狀是,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原料生產就跟不上。”據省水產局副局長張凱介紹,一條完整的水產產業鏈包括研發力量、水產種苗、飼料生產、規范化養殖和水產品深加工與銷售等五大環節。“但是四川擁有近6萬噸的水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因為沒有足夠的原料供應而無法滿足加工生產線的‘吃飯問題’。”
四川的水產加工業沒有跟上發展步伐,并沒有隨著加工方式的轉變而跟著發展。據了解,我省水產品加工的重點是以水產市場魚販粗加工為主,每年可加工鮮活水產品2.8萬噸,占水產品加工總量的58.33%。“這種傳統的加工方式在我省長期以來處于統治地位。”張凱遺憾地說。
斑點叉尾鮰成加工突破口
水產加工原料的缺乏,是四川本土淡水魚肌間刺太多不易進行加工導致,那么四川有沒有適合加工的原料魚呢?“叉尾鮰就是一個水產加工業發展的突破口!”據尹黎光介紹,叉尾鮰又叫斑點叉尾鮰,廣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是溫水性魚類,不僅肌間刺少、品質較高,而且成本也比較便宜。”尹黎光表示,加工出來的叉尾鮰產品在歐美國家比較暢銷,但是四川省年生產量總共才5萬噸。
叉尾鮰很適合深加工,這一論點在國家綠色農業水產專家組組長、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產事業部部長吳宗文那里得到了一致意見。作為四川省多年來一直從事水產品研究的專家,吳宗文介紹,叉尾鮰在四川比較適合養殖,但是產量常年保持在5萬噸左右,無法滿足當地的加工生產能力。“如果淘汰掉那些品相不好、質量不高的原料魚,適合投入深加工的叉尾鮰產量僅能達到50%。”
“我省要想實現水產加工業的發展與繁榮就得實現原料魚基地建設。”據尹黎光介紹,眉山的某食品廠因自養的加工魚原料不夠、市場價格較高,去年大半年處于停產狀態;位于雙流的某水產食品廠,因為沒有叉尾 原料的加工而處于全年停產狀態。“只有有了自己的加工原料基地才能保證加工量的實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