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繼網箱養魚業實施“內灣外移”后,遼寧省長海縣開始嘗試內灣網箱暫養海參苗種獲得初步成功,還解決了發展水產養殖和保護環境的矛盾。
長海縣委托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網箱養魚對海域生態環境影響的調查與評價》課題研究結果表明:網箱養魚對周圍海域的污染非常嚴重,極大地影響了海域的生態平衡。為此,長海縣對網箱養魚業進行調整,將內灣養魚網箱向外海轉移,以緩解網箱養魚業對海域環境的污染。但同時,一些內灣被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內灣網箱暫養海參苗種項目應運而生。
小長山鄉養殖戶王選進在長海縣科技部門的支持下,于去年年初投資10萬元,在6個淺海閑置養魚網箱內投放海參幼苗6萬頭。大長山島鎮個體養殖大戶付連訓受到啟發,制作6米×6米×4米的網箱20個,安置在空閑淺海灣內,并一次性投放參苗100萬頭。僅一年時間,幼參已長夠底播商品苗規格,最近被客戶搶購一空,效益非常可觀。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海縣內灣網箱養參迅速發展,目前已達到2500多箱,許多養殖戶從中受益。
令人欣喜的是,在這些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淺海,有著“海洋清道夫”美譽的海參不僅表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而且對養殖海域起到了較好的凈化作用。據養殖戶反映,當初網箱養魚時,因為污染很重,網眼基本上被各種雜物糊住;而現在養殖的海參苗則把這些附著物舔食得干干凈凈,海水交流更加順暢,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中國漁業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