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這兩天,盡管天氣酷熱,但是一到夜晚,在杭州西湖邊,來自紹興越城區東湖鎮水產村的董志興等西湖捕魚隊員,捕魚捕得正歡。臺風“麥莎”過后,杭城的菜價看漲,他們捕來的魚兒便再次成為“馬大嫂”的寵兒。
董志興今年3月帶著近20位村民一起續簽了西湖8000畝水面5年的經營權。早在5年前,董志興的父親就開始帶著他們在西湖邊捕魚,如今,董志興子承父業,張網捕著西湖的魚。而與董志興一樣,在水產村先后有410個村民走出東湖,在外地承包經營水面,累計已承包水面近40萬畝。不但在我縣的陶堰、平水、齊賢等地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而且他們的漁網撒向了江西、江蘇等省。據介紹,村民謝國昌等在南京承包4000畝句容水庫的基礎上,把1.1萬畝的句容二圣水庫也承包下來;何興龍等在江西承包25萬畝軍山湖的基礎上,又有7萬畝湖叉也達成了承包意向。而那些地方的湖面確實很大,最大的湖面寬足足有6公里。目前,紹興縣和市區的水面僅10多萬畝,而村民在外承包的水面就已經達到近40萬畝,是紹興水面面積的3個還要多。
據了解,水產村共有3360余人,無一分土地,原有外蕩水面2400畝,人均水面僅0.7畝,水面是全村漁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拓展,全村水面面積日趨減少,目前已縮減到不足2000畝,世世代代以養魚捕魚為生的漁民,僅靠本村水面已難以滿足生存需要。村民們在當地鎮和村兩委會的組織引導下,積極外出承包經營水面,尋找新的發展空間。而這些捕魚能手,一進入那些水域,都能大顯身手,像董志興他們在西湖水域捕魚,有時一天能網到500多公斤的魚;何興龍等村民在江西軍山湖,去年一年共捕獲河蟹15萬公斤,甲魚2000公斤,各種魚類50萬公斤,直接經濟收益達600萬元。 (紹興縣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