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舟山大黃魚、鱸魚等稀缺魚種如何復種,怎樣隨時繁殖需要的數量?舟山德昇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取得了魚種繁殖歷史性突破。目前,一批大黃魚、鱸魚等野生魚種精液在“種子庫”中“冬眠”,一旦需要,隨時可解凍繁殖幼魚。
作為省水產研究方面重點項目——《東海主要野生優質魚種細胞保存技術及相關育苗試驗的研究》課題,經過一年的攻關,今年上半年終于獲得成功。該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完整成熟、可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鱸魚、大黃魚精液長期低溫保存技術,大黃魚精液經過半年凍存后,存活率還可達到80%~90%,其運動能力、生存時間的長久性與初始的基本一致。
據該研究所所長高華明介紹,目前在繁殖野生魚技術上使用的防凍劑對細胞有毒害作用,而本課題通過生物技術,從天然低溫微生物的細胞質中提取了一種AFGP糖蛋白,該物質無毒性,使魚種物質細胞在長期保存過程中避免了受防凍劑毒害和損傷。同時,該課題采用一種超低溫液體作為冷凍介質,其具有較好的超低溫(-60攝氏度)、高導熱性的液態穩定性,從而快速突破種質細胞在0~-30攝氏度易受損區,避免形成大的晶體,使精液保存方法操作簡單和方便,這樣也提高了精子的存活率和活力。
該研究所將進一步完善東海區野生優質魚精子超低溫冷凍保存技術方法和工藝,出海捕撈親魚,著重研究受精技術和孵化技術,篩選較佳受精和孵化的介質環境,建立海水魚類胚胎冷凍保存和解凍復活的技術工藝,研究海水魚類胚胎低溫生物學特性和低溫保存對胚胎遺傳結構和能育性的影響。(舟山晚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