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建日報報道 近段時間,大黃魚大面積死亡,讓霞浦縣沿海養殖大鎮溪南鎮籠罩著一層陰影,全鎮大黃魚受災面積達27公頃,受損產量4800噸,直接經濟損失達5500多萬元,許多網箱養殖戶面臨破產的境地。
專家認為,魚災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過密養殖。近幾年,三都灣網箱增長速度驚人,以青山養殖區為例,從1996年1000個左右的網箱發展到現在的5萬箱,而整個三都灣共有26萬箱,相關的從業人員有6萬多人,其中有4萬多人生活在海面上。大黃魚養殖業的快速擴張給當地海域生態安全帶來了嚴重問題。過密養殖導致當地多次發生大黃魚死亡事件,養殖戶損失慘重。
為什么養殖戶明知有重大風險,卻不愿意減少養殖數量呢?原因之一,養殖戶盲目擴張。假如不發生大面積的魚病,假如水產品市場價格不大幅度下降,養殖戶就有錢可賺,不少養殖戶抱著僥幸心理,冒險擴大養殖規模。原因之二,養殖戶就業出路有限。漁民靠海為生,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衰減,一部分從事捕撈業的漁民轉向發展養殖業,養殖戶隊伍日益擴大,養殖規模隨之擴張,出現過密養殖,最終暴發了魚災。
整個三都灣水深浪小,是發展水產養殖的好地方。只要合理布局,控制密度,養殖業仍然能給養殖戶帶來滾滾的財源。問題是怎么做才能有效控制密度?近年來,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不是沒有采取措施,但實施起來時緊時松,不同地方步調也不一致,難免會“按下葫蘆浮起瓢”,增了減,減了又增。在千家萬戶養殖戶分散經營的情況下,政府引導和規范必不可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根據海域的養殖容量,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養殖布局規劃,并依據規劃實行限量養殖。在推行限量養殖過程中,各地應摒棄地方保護主義的思想,統一步調,堅決實施,而不能寄希望于別處減少養殖來緩解自身的壓力。在“堵”的同時,還要有“疏”的措施,就是幫助養殖戶找出路。一方面,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養殖戶發展大型抗風浪網箱,逐步把淺深養殖區域向10 30米等深線推進。正如養豬業向山上轉移,使福建由生豬調入省變成調出省一樣,發展深海養殖,將為水產養殖業打開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要提供就業培訓、介紹工作等服務,幫助愿意上岸的養殖戶實現就業轉移,通過“減人”達到減少養殖數量的效果。
當然,凡事不能單靠政府行為,應積極發揮漁民協會等組織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眾多養殖戶是眾多利益個體,各有各的算盤。比如限量養殖這件事,誰都不愿意減下來,最終損失的還是大家。因此,應該大力發展行業協會等組織,由養殖戶組成協會,協會作出的決定由大家共同遵守,以此維護大家的共同利益。這種方式更容易為廣大養殖戶所接受,只要運作得當,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對養殖戶來說,也要有限量減產的意識。如果每家養殖戶都減少些網箱,養殖環境好了,減少死魚甚至不死魚,出產同樣數量的成品魚,不知要節省多少成本。而且,養殖環境好了,魚的質量就提高了,價格高銷路暢,大家獲利就更多了。
過密養殖的問題,在我省沿海許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已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有廣大養殖戶的足夠重視。但愿相關各方都能盡快行動起來,共同降低養殖密度,讓大黃魚大面積死亡之類的悲劇不再重演。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