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長江日報報道 1973年3月3日誕生于華盛頓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有這樣一段話:締約各國認識到,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無可代替的一部分,為了我們的后代,必須加以保護;意識到,從美
學、科學、文化、娛樂和經濟觀點看,野生動植物的價值都在日益增長;認識到,各國人民和國家是,而且應該是本國野生動植物的最好保護者;并且認識到,為了保護某些野生動物和植物物種不至于由于國際貿易而遭到過度開發利用,進行國際合作是必要的;確信,為此目的迫切需要采取適當措施。
這段話,可以更好地讓我們理解保護長江江豚以及其他長江珍貴水生生物的意義。
人工飼養繁殖,開了好頭
江豚是分布于東亞和南亞海洋沿岸及部分江河中的一種小型鯨類,它分為3個亞種。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的為江豚長江亞種(或揚子亞種),即長江江豚,為我國特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處于瀕危狀況,野外種群數量估計1000頭。
長江江豚的生存環境漸趨惡劣,人類能做些什么?
中科院水生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丁介紹,人工飼養繁殖長江江豚是遷地保護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可更新知識,促進野外保護,另一方面可建立人工飼養繁殖種群,補充野外種群,放到長江里去。
世界上鯨類動物的人工飼養已有近百年歷史,飼養的鯨類動物有10余種。但是由于鯨類動物終身生活在水中,其繁殖行為不便觀察。盡管在海洋館出生的海豚為數不少,江豚北方亞種在日本鳥羽水族館也已繁殖到第三代,但是有關豢養條件下鯨類動物繁殖行為的研究報道不多,飼養池環境因素對鯨類動物繁殖行為的影響更缺乏系統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白鰭豚館建成于1992年,隨著小江豚今年7月5日誕生,人工飼養繁殖長江江豚研究實現了突破。
野外,專家僅能在水面觀察江豚的交配行為,有明顯局限性,而在飼養池實驗條件下對江豚繁殖行為的研究填補了野外研究的不足。
2002年,水生所專家就認為,豢養條件下的氣壓、光照、透明度和pH值能基本滿足江豚繁殖活動的要求。
江豚敏感,養起來難度大
白鰭豚館館長趙慶中說,人工飼養就是要把江豚基礎的東西、生化原理搞清楚,比如吃奶行為,在野外是虛的,只能靠猜測,但人工飼養就可清楚地了解。
水生所人工飼養江豚,有20年的經驗基礎,一只江豚從1996年養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算創造了一個奇跡。人工飼養,水環境、營養、疾病預防,都要協調統一。
江豚受傷后,如何施救?人工飼養總結出一套方法,比如用海綿或棉絮墊著,江豚身上要保持濕潤。
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天性膽小、敏感,養起來難度大。
按理說,江豚適合生長的水溫在15℃-25℃,現在水生所專家把水溫設定在26℃,怕小江豚消耗過多能量。
小江豚生活池有560多立方米的水,每天都要更新1/10的水。
趙慶中介紹,給江豚吃的魚必須是無病源、無污染的,一般是大湖魚,比如梁子湖,也有自己養的,鯉魚、鯽魚都愛吃,喂時還要在魚腹中加些維生素,保證營養。
資料
長江江豚屬鯨目,齒鯨亞目,鼠海豚科,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內陸水域,以小型淡水魚和蝦為食,是江豚的惟一的淡水亞種。成年長江江豚體長一般130—170厘米,體色呈灰黑色。4—5齡達性成熟,妊娠期為11個月,哺乳期約6個月。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