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根據《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從2001年開始到2005年底以前,要將圍網養殖面積從16萬畝壓縮到1.5萬畝。如今距離最后期限僅有數月,壓減工作卻陷入“僵局”。
近日,筆者在蘇州東太湖看到,東太湖數公里的水域內,航道兩側水面都被圍網養殖戶大面積圈占,密密麻麻的竹竿和魚網遍布湖面,圍網養殖面積超限的情況非常嚴重。從江蘇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提供的數據來看,目前東太湖圍網養殖面積實際上約為8萬畝,超出規定允許養殖面積的好幾倍。在國務院批復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太湖圍網養殖面積規定為1.5萬畝。2000年,江蘇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增加了1萬畝圍網輪養面積。對此,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林坤解釋說:“當時出臺1.5萬畝養殖面積主要以養魚為主,而我們后來優化了養殖結構,現在99%主要是以養殖大閘蟹和甲魚為主。以前養魚主要是投放菜餅、大麥,養殖大閘蟹和甲魚主要以生態養料為主,餌料主要是螺螄和水草,我們叫仿自然生態系統。”對此,南京師范大學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國祥教授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圍網養殖對水質肯定有危害,最關鍵的就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因為“把這塊圍起來以后,圍網區的植被肯定給破壞掉了;此外對水的循環,水的流動交換,影響都非常大。即使是所謂生態餌料,投進去螃蟹也不能完全利用,它只吃一小部分,大部分水草爛在水體中,對水環境產生嚴重影響。東太湖夏天水質非常糟糕,就是因為夏天投餌量非常大,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據分析,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圍網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一位當地漁民說,他家共養殖了118畝螃蟹,而漁政部門核準的面積是80畝。根據規定,核準的80畝,他們每年每畝需要交資源增值費70元,而超標的38畝則要處以3倍罰款。去年當地螃蟹的市價是每公斤120元,他家共銷售螃蟹3000多公斤,售后獲毛利36萬余元。正因為有豐厚的利潤,今年上半年,當地還有一些養殖戶要求擴大圍網養蟹面積。實際上,根據省政府的規定,每個養殖戶經營的圍網養殖面積不得超過20畝。有關專家指出,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有限的經濟效益,實在是得不償失。(華東新聞)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