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科技日報報道 近段時間,“孔雀石綠毒浸鮮魚”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稱“孔雀石綠”已成繼“蘇丹紅一號”后,威脅食品安全和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又一大殺手。
6月5日,《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英國一家知名的超市連鎖店出售的有機鮭魚體內被發現含孔雀石綠。”
6月30日,河南一家媒體報道:鄭州市場上出售的鮮魚,不少是使用對人體有致畸、致癌作用的化學物品孔雀石綠浸泡過的。
此前的3月8日還有媒體報道: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水產檢疫隊在渝中區西三街水產交易市場,查獲600只含有致癌藥物孔雀石綠的甲魚。
這些報道尤其是河南一家媒體的大篇幅報道刊發后,國內近百家網站和媒體轉發。搜狐網站轉發此消息時竟用“比蘇丹紅毒……”作大字標題。7月22日8時,記者輸入“孔雀石綠、食品安全”點擊百度網站,發現相關網頁竟達37700篇。
媒體報道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河南及湖北(鄭州市場鮮魚供給地之一)農業、畜牧和水產等部門下發緊急通知,對非法使用孔雀石綠者嚴懲不貸;7月7日,農業部辦公廳發出《關于組織查處“孔雀石綠”等禁用獸藥的緊急通知》,在全國范圍內拉開稽查大網。
一時間,市民驚嘆:這魚,誰還敢吃?魚市和養殖企業也隨之出現“地震”。
“孔雀石綠”究竟為何物
針對“孔雀石綠毒浸鮮魚”事件及消費者特別關注的食用魚安全問題,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應本報河南記者站邀請,專門組織包括水產養殖專家、魚病專家和飼料營養專家在內的13名科研人員召開“孔雀石綠現象專家分析研討會”,從科學角度就讀者關心的問題給出說法。
專家們首先介紹,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屬三苯甲烷類染料,見光容易分解,易溶于水,溶液呈藍綠色。由于“孔雀石綠”中的化學功能團三苯甲烷具有高毒、高殘留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我國從未批準將其作為獸藥用于水產養殖。2002年5月,農業部更是把它明確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并以193號公告名義下發各地執行。
但是,在此之前,不僅一些養殖戶用它來防治魚類水霉病,就是一些魚病教課書、魚病防治手冊、水產報刊雜志等在介紹涉及水產動物水霉病防治方法時,也都推薦使用孔雀石綠。記者上網點擊發現,在無錫市錫山區農林局2002年4月10日第5期《農林信息》上就有一篇《開春防魚病》的專家文章,還在推薦用孔雀石綠來防治魚水霉病。
然而,專家指出,“孔雀石綠”并不是魚病的萬用良藥。它對防治鰓霉病、小瓜蟲病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即便是對水霉病的治療作用也有限。此外,在運輸過程和銷售過程中使用“孔雀石綠”,反而會加速魚類死亡。
不必“談魚色變”
專家們告誡,盡管目前出現了“孔雀石綠毒浸鮮魚”事件,但消費者完全不必“談魚色變”。
一是有關媒體把“孔雀石綠”和“蘇丹紅一號”類比,給消費者一種風聲鶴唳的感覺,是不恰當的。“蘇丹紅一號”直接食入人體,而“孔雀石綠”有一個經過魚體的轉化過程。
二是“孔雀石綠”見光易分解,可以分解掉一些毒副作用。
三是“孔雀石綠”主要是在進行魚卵孵化和魚種放養時進行短時間的體外浸泡,魚經過4-5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養殖后才能上市出售,有害的殘留已經減少到“檢測不出”。
此外,我國近年來已經加強了漁藥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開展了無公害水產品認證、無公害養殖基地認證等,有效地推動了各地水產養殖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的建立,“孔雀石綠毒浸鮮魚”只是少數養殖戶和不法商販的行為,大多數水產品仍然是安全的。
但是,專家們提醒,在水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尤其是成魚階段、販運和銷售過程中使用“孔雀石綠”,對人體的危害的確很大。普通消費者可用肉眼辨別:一是看魚鱗的創傷是否著色。受創傷的魚經過濃度大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表面發綠,嚴重的呈現青草綠色;二是看魚的鰭條。正常情況下,魚的鰭條為白色,而“孔雀石綠”浸泡后的易著色;三是不要買通體色澤發亮的魚。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