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閩執掌市長專線,就加強海洋珍稀物種保護,開展海洋生態修復等問題,接聽市民的電話,在回答市民的問題時,周魯閩說,今年我市海域雖然發生過赤潮,不過根據海洋漁業部門的監測,對水產品沒有造成污染。
上午9點半,市民陳小姐打進電話,咨詢赤潮對水產品市場的影響。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閩說,今年以來我市海域發生了4次赤潮,總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但這4次赤潮都沒有對水產品造成污染。
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閩:“那我們同時也對廈門市場所有水產品的來源,做了跟蹤,加強跟蹤檢查。避免赤潮發生的區域的這個水產品,進入到廈門市場,危害到廈門市民的身體健康安全!
海洋是廈門的命脈,也是廈門最重要的資源和優勢。廈門的海域面積有390平方公里,其中各種海洋生物近兩千種。在接聽市民陳先生關于加強保護海洋珍稀物種的電話時,周魯閩說,廈門海域的珍稀物種以白海豚、文昌魚和紅樹林等為代表。近年來,相關的主管部門在加強對這些珍稀物種的保護方面花費了不少功夫。
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周魯閩:“一個方面,在科普宣傳方面的話,這個我們作了很多的宣傳活動。包括印制了很多宣傳品,在各種咨詢的場合,都向市民進行這個保護知識的宣傳。第二個在保護及監管方面的話,我們這幾年我們海洋和漁業的執法隊伍加大了執法力度,確保我們現在有各項的保護措施啊,能夠到位。”
據悉,以白海豚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廈門市瀕危物種保護中心主體建設目前已基本完工,接下來包括船艇、科研實驗設施都會陸續到位。周魯閩說,有了這樣一個比較好的基礎設施,相信會對下一步做好海洋珍稀物種的保護工作發揮重要的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