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舟山日報報道 岱山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但在海景架構大致相同的舟山群島,這些不能算獨特優勢。沒有普陀觀音文化的中外馳名,也比不上嵊泗與上海的航程近,多年來岱山海洋旅游一直徘徊不前。無論從舟山海洋經濟發展的大局勢,還是從岱山自身的總體發展要求來看,岱山海洋旅游特色產品的培育和完善都顯得很必要、很迫切。
“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度勢。”要解決岱山海洋旅游業及其他經濟產業的發展難題,關鍵還需引入“錯位競爭”的理念,走自己獨特的優勢發展新路。
縣委書記王忠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錯位競爭,就是要做自己有優勢有能力做好而別人還沒有開始做、或者還沒做到位的事情。“岱山與周邊縣區錯位競爭的‘本錢’是什么?我們認為,海洋文化是最好的載體。”在海洋文化方面,大家比拼的就是誰能把獨有的海洋資源、人文文化挖掘好,包裝好。
首屆中國海洋文化節的前后和期間,岱山縣打造并推出以博物館群為主打的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項目。這些海洋旅游產品,并不是憑空捏造或刻意炒作出來的,而是依托于深厚的地域人文文化的支撐。
比如岱山在歷史上是“貢鹽”產地,如今鹽產量仍占全省四分之一,于是就開辦了中國鹽業博物館;舟山海域12座燈塔有3座在岱山,7座燈塔包括著名的花鳥山燈塔也屬于岱山航標站管轄,因此岱山建立了中國燈塔博物館;東沙是舟山漁業盛衰變遷的縮影,文化氣息濃厚,就借此搞漁村古鎮風情園;岱衢族大黃魚是岱山特產,在中國(東海)海鮮烹飪大賽中就選取大黃魚為主要原料。
也曾有人對岱山舉辦中國海洋文化節有所質疑,這個名號是不是打得太大了?王忠志認為,這是一種曲解,岱山恰恰是要利用海洋文化的包容性,挖掘、提煉、豐富岱山的海洋特色文化,然后通過海洋文化節這個大盤子,綜合性地呈現出來。“許多工作就是這樣,誰先搞、并且搞好了,那就是誰的特色品牌,就具有競爭優勢。辦好中國海洋文化節,就是岱山的一張新名片。”
縣旅游局局長陶和平也談到,舉辦中國海洋文化節其實就是岱山旅游業錯位競爭的一個集中表現。別人在節慶活動中走明星聚集人氣的路線,岱山走的是院士專家助陣傳播的路線;別人已經做了“沙”“城”的文章,岱山則選擇了做“風”“鹽”“泥”“燈”等文章;別人做游船觀光旅游,岱山還打算做大型修造船基地觀摩旅游。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岱山在舉辦海洋文化節中總能拿出自己的好東西。
陶和平說,錯位競爭不是“失位”競爭,岱山海洋文化旅游的特色挖掘和包裝,是舟山群島大旅游范疇內的特色品牌打造,也是對全市海洋文化內容和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的補充與提高。他還告訴記者,岱山已經把中國海洋文化節定為今后的重點旅游建設項目,每年節慶至少更新、擴充三分之一的活動內容。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