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每年七、八、九月高溫期,閩東海區網箱養殖大黃魚頻頻暴發“黃膽”病,發病率一般在20%~30%左右,嚴重的高達70%~80%,給養殖戶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經組織有關專家到發病重點海區對養殖戶進行走訪、探討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魚病特征
病魚在水面上獨游,最后出現急速竄跳,沉底死亡。病魚體表發黃(故養殖戶俗稱黃膽病)。經解剖觀察,病魚鰓失血發白,個別病魚出現爛鰓,肝臟發白或發黃或花斑狀,膽囊膨脹拉長,充滿深藍色的膽汁,空胃、腸道發黑壞死;腎臟變性發黑。
二、病因分析:
每年三月至六月養殖戶大量投喂冰鮮魚或劣質飼料,給海區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水質敗壞,同時引發寄生蟲和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發肝膽綜合癥。
該病發病急,發展快,范圍廣,死亡率高。寧德灣的斗帽、孟沃海區網養殖密度高,水位淺,水質差,經常出現缺氧,因此病情特別嚴重。寧德的三都沃、霞浦的東安、赤龍灣、福安的北斗都、羅源灣等地都有發生。
據養殖戶反映:病魚死亡之前大量攝食,吃得越多,死得越多。通過停食,病情會有所緩解,改用高品質的配合飼料,同時經常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每逢臺風暴雨過后,在網箱中吊掛白片(三氯異氰尿酸)進行消毒,沒有發生該病。
三、防治初探:
(1)高溫期停止投喂冰鮮魚,特別要禁止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2)合理調整網箱布局,保證養殖區水流暢通,降低放養密度,優化養殖環境;
(3)采取停食措施,讓病魚饑餓5~8天,減輕魚體肝膽負擔,逐漸恢復魚體內臟器官功能;
(4)藥物防治: A、外治:在每個網箱中吊掛白片(三氯異氰尿酸)消毒殺菌,防止疫病傳播;B、內服:每公斤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3~5克,每天一次,連續5~7天。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保肝寧Ⅲ號(中藥,廈門德百特產)10克,效果更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