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以來,安徽省淡水龍蝦上市量不及往年,而市場需求旺盛,呈供不應求狀態,目前收購價和零售價均較3月初翻了一番,而且還有漲價的可能,出現如此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加工企業需求量大,其次是日常消費也較往年增加。
如何解決龍蝦供不應求的問題?有人提出搞龍蝦人工養殖,合肥三縣已有人作了嘗試。但龍蝦養殖能不能形成氣候?龍蝦產業的出路何在呢?淡水養殖的專家們認為,龍蝦養殖應審慎對待,不主張池塘精養,而應在資源保護和自然增養殖上做文章。
一、淡水龍蝦不適合池塘精養。我們目前所指的淡水龍蝦不同于澳洲龍蝦,俗稱淡水小龍蝦、螯蝦,學名蜂蛄,第一對足呈螯狀,善于打洞,好爭斗。其打洞能力驚人,能達到10多米深,精養池塘一旦養殖了龍蝦,將會破壞池埂,甚至會出現池壩倒塌。龍蝦為雜食性動物,性情兇猛,對魚、蝦、蟹幼苗危害嚴重,特別在蝦、蟹脫殼期間,其危害性更大。龍蝦還有反控制作用,密度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自相殘殺,直至密度降低,所以其單位面積產量不會太高。
二、淡水龍蝦人工養殖會影響出口。龍蝦出口的對象主要為西方發達國家,其食品檢測標準相當嚴格。目前加工企業收購的龍蝦都來自天然捕撈,且蘇北主產區水源質量較好,沒有污染,龍蝦產品深受老外的歡迎。倘若是人工養殖的龍蝦,則檢測項目要增加,且老外對養殖的產品存有戒心,可能會影響出口。一旦失去出口這一大市場,龍蝦必然過剩,到時候就成了“害蝦”。
因此,唐建清認為,在水源質量較好,面積較大的河溝、湖南進行自然增養殖,將是龍蝦產業發展的方向。地方嘗試河溝、湖面發包,嚴禁電捕、毒捕,承包者捕大留小,龍蝦在自然條件下繁殖力強,無需專門投放種苗,既能保證龍蝦的質量,其產量也提高了,實現丁水體的增值。搞水面保護性增養殖基本不投飼料,畝均自然增值可達500元左右。倘若這樣,龍蝦產業不需要人工精養也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