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著色魚”肉眼可辨
雖然廣東部分企業暫停出口淡水魚到港澳,但在本地市場并沒有受到“孔雀石綠”的影響,記者今早獲悉,廣東目前并未出現“孔雀石綠”案例,市場魚價也未因此波動。
專家介紹,“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高毒、高殘留,可致畸、致癌、致突變。2002年5月,農業部就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但一些養殖漁民在防治“水霉病”等病害中使用“孔雀石綠”,因為“孔雀石綠”對該病的防治效果明顯,價格低廉,加上內地省份不少水產品市場對入市的魚品沒有完善的藥物殘留檢測監控機制。
有專家提醒市民,使用“孔雀石綠”主要是為了解決魚鱗脫落、碰傷問題。因此,如果使用了“孔雀石綠”,魚類會通體亮綠色,尤其是魚鱗、魚鰭經過“孔雀石綠”的浸泡,著色很明顯,嚴重的更呈現青草綠色。市民只要認真辨認,是能夠看到與正常魚類的差別的。
記者今早還從黃沙水產市場負責人劉先生處獲悉,“孔雀石綠”對廣州本地的水產市場并沒有影響,品種并沒有受到壓縮,價格上也沒有明顯的變動。有關負責人還表示,廣東當地養殖的淡水魚由于使用的多是本地品種,在預防病害上,并不需要使用“孔雀石綠”。檔主們也沒有收到管理部門的淡水魚“出現質量問題,需要停止出售的通知”。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政府有必要對廣東出產的淡水魚進行全面有效的抽檢,盡早確定是否有問題,以緩解各方的焦慮。(羊城晚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