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漁網報道 上周,七個東南亞國家的漁業專家同意通過放流養殖動物到海中來提高稀有海洋生物資源。
7月15日,在菲律賓Iloilo市舉行的會議上,政府漁業部門的科學家們及高級官員們發布了大家一致同意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應該養殖海洋動物直至其幼體,然后將其釋放到適宜的棲息地中以加強現有資源,這是水生資源持續使用和保護綜合管理政策的一部分。
這些動物將在以陸地為基礎的孵卵所里被養殖,這些孵卵所與那些為農場供應魚苗和蝦苗的孵卵所相似。該解決方案強調,當例如保護棲息地和限制捕撈作業的其他解決方案失敗后,才可以使用該解決方案。
以菲律賓為基地的政府間東南亞漁業部門中心(SEAFDEC)高級科學家Jurgenne Primavera表示,他們決定增加國際擔心的物種數量,解決東南亞水生生物衰竭問題。這些物種有數百種,其中包括巨蛤、海馬、海龜、珊瑚及魚類,這些物種受到了例如拖網、氰化物有毒物質或爆炸捕撈等非持續發展實踐的威脅。這些物種包括經濟上、生態學上及養殖上的重要物種。
SEAFDEC印度尼西亞秘書處政策及工程協調者Suriyan Vichitlekarn表示,在東南亞,過度捕撈及不同使用者在有限的、不斷衰竭的漁業利益沖突日益嚴重,這使得人們呼吁有關部門采取緊急措施,調整漁業實踐。老撾家畜及漁業部門人員Hanh Choundara表示,問題不僅僅限制于海洋物種,非持續發展捕撈、污染及沉淀也導致了湖及河流中魚類資源及其他物種資源不斷下降。
科學家們認為,應在動物放流前及放流后進行資源增加潛在危害及利益的研究,而且在這些工程中國家們應只養殖本土物種。另外,還應改進養殖及評估釋放魚苗遺傳結果和健康的科技。
一些亞洲國家已放流了孵卵所養殖的魚苗,盡管他們的最初用意是促進食品物種資源,而不是保護瀕危物種。
SEAFDEC研究部主席Wilfredo Yap表示,通過資源增加及其他科技恢復海洋多樣性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60多名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的漁業專家們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日本漁業專家參加了該次會議。ASEAN其他三個國家文萊、柬埔寨及新加坡的代表們不能參加會議。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