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青島早報報道 “麥莎”走了,卻給膠南市民送來了一份厚禮:在膠南市煙臺前村東南500米的大漿口淺灘,遍地都是又肥又大的海蠣子。
一小時可撿百余斤
記者昨天上午10時在現場看到:此時正值退潮,大片大片的海蠣子靜靜地躺在沙灘上,或鉆到細沙里,有近千名市民正在開心挖撿,還有不少小朋友干脆跪在水里,一邊挖一邊戲嬉水。一位姓孟的市民告訴記者:他是接到朋友的電話才知道大漿口一夜之間冒出許多海蠣子的,于是急匆匆趕來,本以為來晚了,哪知這里的海蠣子多得挖不迭,他來了一個多小時,就撿了約50公斤。據當地漁業部門粗略估算,僅昨天一上午,市民在淺灘挖走的海蠣子約有十幾噸。
來自深海的“禮物”
當地一位漁民告訴記者:海蠣子的收獲季節在冬季。那么大漿口海域的海蠣子是從哪里來的呢?膠南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科一位姓崔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蠣子不像淺海的野生蠣子那樣長在礁石上,而是懸浮生長在深海里,市民一般很難吃到,名叫滾灘牡蠣,特點是個大、肉肥、味鮮。“麥莎”來臨時,巨大的臺風使海水形成狂海流,將這些藏在深水的寶貝送上了岸,它們可謂是“麥莎”送來的特殊禮物。
據了解,近幾天大漿口淺灘仍然會有大量海蠣子可挖,海漁局提醒市民在前去挖撿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老漢岸邊收蠣子
家住膠南市奧海園的胡喜中老漢已經73歲了,平時喜歡到海邊溜達,昨天上午看到市民挖上來的海蠣子又肥又大,他有些眼“饞”。他有腰痛病不能親自下去撿,干脆在岸邊以每公斤5角錢的價格收購,哪知一下子竟收了100多公斤。“回家后我先將它們全部下鍋煮好,然后將肉摘出來存放在冰箱里,可以吃挺長時間。再說,我還有幾個孩子,拉回去給他們分分。”胡老漢告訴記者。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