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三亞晨報資訊:曾幾何時,高低位蝦池養殖,一直占三亞水產養殖的半壁江山。但當三亞建設“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步伐越來越緊,不斷加大退塘還林恢復生態力度的情況下,高低位蝦池養殖受到巨大沖擊。
海棠灣鎮和崖城鎮是三亞傳統的水產養殖重鎮,由于海棠灣開發和創意新城開發的推進,水產養殖面積大幅度減少。其中在海棠灣開發區,養殖業要全部退出。
據了解,截至去年10月30日,全市完成退塘總面積2108畝,占省下達五年總計劃的100.05%,還林面積1656畝。
為保證三亞市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去年,三亞下大決心整頓海洋環境,市政府下發通知要求紅沙地區的漁排自行拆除。在向紅沙漁排養殖戶下發拆除通知的同時,市政府還下發文件,要求六道、安游地區的水產養殖戶和捕撈者,自行拆除占用海域的漁排網箱等設施。
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章華忠說,由于歷史的原因,三亞原先由一個漁港小鎮變成濱海旅游城市,養殖用海變成旅游用海,海洋功能區劃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使大量傳統養殖漁民無海可養。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漁排養殖戶大多數是從海洋捕撈業轉產轉業過來的,隨著三亞的發展,面臨再次轉產轉業,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正確引導漁民向第三產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亞養殖用海問題。
主動對接鄰縣轉移產業鏈條
這幾天,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吉訓諧忙著召集三亞幾家海產品加工企業開會。開會的目的就是了解在目前三亞當地水產養殖急劇下降的情況下,這些加工企業能否“吃飽”。來開會的幾家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僅靠三亞的供貨企業無法維持運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開會的企業均在三亞的相鄰市縣有養殖基地,以供應加工企業的貨源。
同樣,去年,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六道、安游地區的水產養殖戶和捕撈者,自行拆除占用海域的漁排網箱等設施。這些遷走的養殖戶一時找不到更好的養殖用海,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三亞灣白排錨地海域進行養殖。為此,市海洋與漁業局還專門組織了一次執法行動進行專項檢查。
這些現象讓參加座談的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領導認識到,在三亞水產養殖面積急劇下降的情況下,應該考慮產業鏈條的轉移。
“騰籠換鳥”實現產業升級跨越
三亞漁業發展已到了需要“騰籠換鳥”的時候了。
“面對壓力,我們早動手、早謀劃,提前準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載體,以建立現代海洋漁業產業為目標,以求快速轉型。”章華忠說。
章華忠認為,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一是建立以增殖放流為主的人工漁礁養殖名貴海水經濟魚類和觀賞魚類,為三亞旅游業海鮮消費以及游釣提供足夠的原料;二是要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如游釣和觀賞漁業、溫泉漁業、珍珠生產及加工業、貝雕及貝藝業等;三是在海洋捕撈業上積極開拓中、西沙漁場。繼續鼓勵漁民造大船闖外海,爭取相關部門對我市建造補給船的支持,以漁業合作社為組織形式,帶領漁民開拓中、西少漁場;同時積極探索支持民間遠洋捕撈方式,加強與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進行漁業合作。四是在水產品加工業上。要把海珍品資源優勢與精深加工緊密結合起來,充分整合現有加工資源,要打破地域界限,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與周邊市縣加強合作,形成原料生產、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相互依存的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要采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同步開發的戰略,根據不同市場、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能力,研究開發大眾化、社會化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拓寬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