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12-13新聞)“梭子蟹可能像曼氏無針烏賊一樣,從原來的高產量衰退到現在的幾乎絕跡,一旦大范圍衰退,梭子蟹這種物種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替代重生。”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所長許漢祥日前神情嚴肅地告訴記者。面臨如此生存威脅的還有烏賊、魷魚、馬鮫魚、海蝦等。專家指出,造成這些現象的背后主要是人類的過量捕撈。
年近40的老許是眾多捕蟹漁民之一。日前,在舟山沈家門,老許失望地告訴記者:“清晨到現在,才捕了這么點。”個別運氣差的漁民忙碌一整天,也不見一只梭子蟹的影子。老許的70歲老父親有些感嘆地回憶:“30年前,我們去捕梭子蟹時,一次可要捕上好幾百斤。”
盡管這樣,今年的梭子蟹捕撈量相比去年卻預計增長了百分之幾十。一位老漁民告訴記者,去年因梭子蟹實在太少,不少漁船根本沒有出港。據有關資料顯示,專做活蟹生意的“浙嵊漁運零三三八”號鮮運船,去年出海3天,只從8艘蟹籠船上收購了150擔(每擔50公斤)活蟹。而更多的鮮運船則基本上處于空閑狀態,浙江最大的梭子蟹養殖基地——朱家尖萬畝梭塘在去年也大多成了空塘。而前年,梭子蟹捕撈情況也很不好。
舟山國際水產城活蟹協會秘書長朱中飛認為,海洋污染和不利的氣候特點影響了梭子蟹生產。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捕撈強度過大,目前蟹籠船出海至少攜帶4000只以上蟹籠,有的船甚至帶了上萬只,此外梭子蟹還被拖蝦、底拖網、帆張網、流網等作業所兼捕。每年秋冬汛,上萬艘漁船聚集在長江口附近海域,對梭子蟹層層攔截,處處誘捕,嚴重殺傷其資源。
記者了解到,東海漁業資源總計1000萬左右,但現在捕獲量超過800萬,大大超過了國際上合理的捕撈比率(捕撈量/總量)的50%至60%。
孔處長介紹,舟山近年的海洋資源與環境總體情況,相比去年沒有大的改善,“污染主要來自陸源(海上流動污染源),其中包括靠海企業直排口,船舶、沿岸工業園區等,陸源不能一時改善,加上海水是流動的,跟陸地不一樣,所以(海洋資源污染問題)在短時間的一兩年內不能取得大的改善。”
對于過量捕撈的問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認為,舟山今后發展海洋產業,關鍵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以傳統養殖業為例,不光可以搞飼料加工,還可以搞銷售,還有產品加工,甚至還能利用小魚小蝦原料搞藥物開發、甲殼素開發等,使資源、社會、就業等各個環節得到協調發展,使每個人在產業鏈上都找到各自的就業崗位。(今日早報)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