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時報 資訊:
九江鎮南金村是傳統的農業村,全村魚塘面積近5000畝,村里有300多戶人家靠種養業為生,占全村人口的近十分之一。
怎樣轉變傳統農業發展路子,依托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產學研一體化提高農業生產力,提升經濟效益,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南金村黨支部書記崔賢珍日前對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思路和看法。
魚塘改造租金提高近3倍
記者問(簡稱問):南金村是傳統的農業大村,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您是怎么考慮發展村里經濟的?
崔賢珍答(簡稱答):南金村以桑基魚塘為主。過去,南金村交通封閉,土地開發較遲,村里經濟較為落后。賣魚時,原本與魚販子已經講好價格,但把魚從魚塘運到車上水箱,要經過捉、運、稱等環節,由于時間太久,魚不夠鮮活,魚販子就會反悔,再次壓價,村民因此吃了不少虧。此外,村民擔著魚苗走在窄小的塘壩上,不小心腳一滑,魚苗就會“跑”到別人魚塘去,只能吃啞巴虧。這種情況引起了村黨支部的重視,領導班子決定,要先解決村民養殖方面的困難。
問:當時,村黨支部做了怎樣的決定?
答:從2006年開始,村黨支部班子經過研究,決定斥巨資對村里的5000畝魚塘進行改造。投入18萬元搭建魚棚,投入250萬元改造運河公路的兩座危橋,將魚塘整治的兩片土地連接成一體,并投入30萬元進行環境綠化、美化。改造后,道路直接通到魚塘,一米多的魚塘深度變成了三米多,凹凸不一的魚塘形狀變規范了,引水用電也更加方便了。魚的病毒少了,產量也提高了。
問:魚塘改造后,收到了什么成效?
答:最直接的效益是魚塘租金提高了近3倍。改造前,一畝魚塘的租金才1000元,改造后升至3000元/畝。全村的年總收入也由300萬元升至900萬元。魚塘很快就承包出去了,遠近村民都慕名而來承租。
水產產業園明年可完工
問:魚塘改造后,村黨支部怎么構思發展村組經濟?
答:俗話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產是我們的自然優勢,要發展就要抓住這個特色經濟。目前,村里已經有3家水產物流企業,年產值超過10億元。結合魚塘改造和村里預留的幾百畝土地,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水產物流規模,走園區化、產業化路子,打造中國水產名村。
具體構思是,將魚塘整治的兩片土地連接成一體,計劃投入700萬元將基耕路進行修建,打造九江鎮水產產業園與優質水產示范基地。該水產產業園的中心區可達6000畝,其中有魚苗交易市場、鮮活魚打包場等,還會有一個占地200畝的旅游觀光區,桑基、蔗基、菜基、花基等,形成以養殖、水產物流為主,生態休閑為輔的經營模式。該項目總投入為2000萬元,預計今年下半年動工,2010年可完工。同時,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路子,配合珠江水產研究所共建了加州鱸提純復壯研究基地,提高加州鱸的抗病毒能力,還計劃與廣東海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共建實驗實習基地。
問:聽您講了這么多,能否用一句話概括村黨支部工作?
答:時刻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立足實際,充分發揮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真正為村民群眾辦成好事、辦好實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經營管理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