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青島日報資訊:位于瑯琊鎮的膠南刺參科技產業創新基地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預計8月份建成灑苗。基地建成后,將成為青島市2009年新增的4個標準化大型海參養殖基地之一,僅海參主養品種一項,年總產值就可達7400多萬元。
瑯琊鎮科普惠農服務站站長薛太山表示,該基地以黃海水產研究所為技術依托,通過調控水質、肥水培育單胞藻為海參提供餌料等創新的技術方法,將為青島乃至全國近海科學養殖、生態養殖提供工程樣板和科技示范。
科技創造價值,科技也在改變著傳統的水產養殖方式。在膠南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劉仲臺看來,科技是膠南市近年來漁業增收最大的支撐點,“膠南市2008年漁業經濟總產值為48.7億元,其中水產養殖業的產值接近30億元。而在這近30億元的產值中,有70%即20億元是通過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實現的。”
近年來,膠南先后推廣雜交扇貝養殖技術、斑節對蝦養殖蝦蟹混養、綠鰭馬面豚網箱養殖等技術,完成了近50余項新品種引進和新技術的推廣。結合當地海域特點,膠南市還先后引進了大菱鲆、半滑舌鰨、紫扇貝、斑節對蝦、漠斑牙鲆、星班牙鰈等新品種。
同時,膠南市近年引進推廣了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海帶養殖、吊籠海參養殖、半滑舌鰨工廠化養殖等新養殖方式,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記者了解到,從2002年開始大力推廣深水網箱養殖開始,膠南市目前已經建成深水網箱1616個,成為江北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
循環水養殖是膠南市近年出現的一種新型工廠化養殖模式。專家介紹,傳統的工廠化養殖中,養殖工廠的池水在不斷更新中白白流失,成為巨大的資源浪費,也為地面下沉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埋下了隱患。位于大珠山腳下高峪村的青島通用水產公司從2005年開始使用循環水養殖模式,每天至少節約開采地下水2700立方米。
該公司總經理張和森告訴記者,工廠化水產養殖中,近岸地下的半咸水是最適宜養殖大菱鲆的水體,但半咸水的儲量是有限的。在未實施循環水系統改造前,以工廠利用1000立方米的水體計算,每天循環3次,3000立方米的水體就白白排入到了海中。實施技術改造后,工廠將排出的水收集、過濾、充氧,這一過程中損失的水最多只有10%,每天算下來能節約2700立方米地下水。“循環水系統的引入,對于養殖企業來說不僅僅是水資源的節約,由于減少了外源水用量,使養殖場隔離了病害的發生幾率,同時能方便調控水質,使魚在最好的水質中生長,縮短了生長周期。”張和森說。
膠南市海洋與漁業局工程師李平倫透露,目前膠南市正在大力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以達到地下自然海水的循環利用,力爭在2010年循環水利用率達到30%。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