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日照日報報道 去年以來,日照港、嵐山港、萬平口帆賽港池、嵐橋瀝青碼頭、日照鋼廠專用碼頭等重點海域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加之臨港工業迅速崛起,人們在慶幸日照跨越發展的同時,內心也有所顧慮:港城人以后還能吃到更多的鮮魚嗎?事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悲觀。2004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總產量61.04萬噸,同比增長14.3%,全市實現海洋產業總產值185億元,增加值85億元,同比增長14.2%、22.2%。港城人餐桌上照常出現的活海鮮,與日新月異的港口、沿海風景建筑相得益彰。
如何處理好沿海污染和工業建設,以及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市海洋與水產局局長盧緒敏坦言:“發展港口和臨港工業我們堅決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讓轉產漁民有活干,餐桌的漁貨更豐富”。看起來簡單的幾句話,好說不好干。日照的優勢就是海岸線長,港口的發展直接決定著日照經濟發展的明天,所以該局在搞好10多個重點海域使用工程審查、轉報的基礎上,針對3000名漁民棄船上岸等因素造成的產業發展難度,權衡利弊,把困難當作機遇,積極調整捕撈和養殖結構,實現了一種新的突破。
他們在穩定遠洋捕撈、發展大馬力鐵殼漁船的同時,通過發展工廠化養殖解決棄船漁民的安置與水產品產量下降的問題。
東港區突出大菱鲆、牙鲆養殖,規劃建設了濤雒鎮、兩城鎮萬寶兩個面積超10萬平方米的工廠化養殖產業帶。 嵐山區規劃建設了前三島海珍品養殖區和嵐陽紫菜養殖區。日照開發區形成了以池養海參、工廠化養殖為重點的海珍品養殖帶。莒縣的黑魚、泥鰍養殖、五蓮縣的大水面河蟹養殖也都各具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市工廠化養殖產值可達3億多元,引進新品種魚類20多個,發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并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30多個。
另外,面對漁業的新發展趨勢,他們注重整合原有的小漁業碼頭和引進規模化的養殖廠,以便進一步彌補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和海域使用工程污染造成的漁業損失。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全國惟一一家中國對蝦原種場;爭取國家投資300萬元對石臼港進行擴建;國家級中心漁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和規劃已完成,正在操作階段。因此,日照的漁業發展大有潛力可挖,特別是工廠化養殖和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有利于漁民的轉產增收和豐富城鄉漁貨市場,進一步優化、提升漁業產業,培育漁業新的增長點,又避開因臨港工業和港口建設造成的污染,實現了工業發展和漁業的雙贏。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