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走進嶗山風光秀美的流清河灣畔,十余個整齊劃一的養殖大棚與美麗的山海渾然一體。這里就是嶗山區科技示范戶董中善發家致富的地方。
董中善是嶗山沙子口人,59歲的年紀有著年輕人的闖勁和活力。他是嶗山遠近聞名的漁業大戶,他的這些養蝦池是全市29個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之一,也是青島市的科普示范基地。
怎么會想起用太陽能養蝦?董中善滔滔不絕的告訴筆者:近幾年,海洋資源日益貧乏,政府號召漁民“棄船上岸”,大力發展陸地養殖。我當了40余年的漁民,2002年響應政府號召開始從事陸地養殖。引進了產量高、抗病力強的南美白對蝦進行養殖,但這種蝦屬高溫養殖品種,生長適溫25-30℃,青島地區靠自然水溫只能養殖一茬,適溫期:露天池子為6月中旬-9月中旬,塑料大棚池子為5月中旬-10月中旬。其余時間養殖設施閑置,造成資源浪費。想搞多茬養殖或其它品種魚類養殖必須升溫海水。經過調查論證認為,傳統燃煤鍋爐、燃油鍋爐升溫都不可取,而太陽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安全、經濟、無污染。經過多方論證,在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技術指導和資金幫扶下,于2003年11月份安裝了全自動智能光電互補太陽能加熱系統。董中善很自豪的告訴大家在養殖、育苗、海水升溫方面,經過了專家鑒定,目前都屬國內首創。
筆者在現場看到,與普通的蝦池相比,董中善的大棚旁多了整齊的168組太陽能吸熱板,這些都是給對蝦加溫的設備,即環保又省電。蝦池底部是漏斗狀的,便于雜物沉淀排出。水中撒播益微生物來調節水質,增加對蝦自身免疫力,養殖過程中不需任何藥物,確保出池的對蝦全部都是無公害產品。用太陽能加溫,可于春天多養一茬蝦,計劃7月上旬第一茬蝦出池,第二茬蝦在10月上旬上市,第三茬蝦在元旦前后上市。這樣一來,原來養一茬蝦變成養三茬,產量由原來的2000斤變成6000斤,產值由原來的30余萬元便成120余萬元。看著水中活蹦亂跳的對蝦,董中善高興的告訴筆者“再過10余天,我這南美對蝦就可以出池了”。在附近的深海,董中善還養殖了許多三文魚、黑頭魚,就在采訪的當天一批藍寶石魚又“入住”董中善的養殖場來。高科技的養殖技術,品種繁多的養殖品種不僅使董中善這個養殖大戶更加富裕,還將進一步豐富了島城人民的餐桌。
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筆者突然問了他一句:“這么好的科研成果怎么不申請專利”?透過這張常年被海風吹的發紅且布滿皺紋的臉,他說:“這倒沒想過,我能有今天政府和各級部門給了很大的幫助,我感覺這些科技成果是屬于整個社會的,應該把這些推廣,讓更多的人能通過科技富起來”。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