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河北省境內約有鹽堿地500萬畝,大部分處于黑龍港一帶,長荒蕪閑置,寸草不生。惡劣的地域環境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自1999年起,河北省水產部門與東海水產研究所合作進行科技攻關,在海興縣小山鄉利用鹽堿地苦咸水養殖日本對蝦31畝首獲成功。2001年開始向全省大面積推廣該項技術。目前,全省鹽堿地漁業開發面積超過4.5萬畝,純增效益近億元。海興縣小李寨村是一個國家級貧困村,全村165戶,有土地面積1400畝,鹽堿荒地約占50%,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從事鹽堿地水產養殖以來,漁業純收入達到200多萬元,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000多元,成為遠近有名的水產養殖專業村。鹽堿地漁業開發為當地百姓闖出了一條政富路。
近日,由河北省水產局立項,滄州市水產技術站與該省水產研究所共同承擔的“鹽堿地地下滲水河蟹土池生態育苗技術研究”指導性科研項目在南大港水產養殖開發有限公司示范基地通過專家驗收。該項目是通過鹽堿地滲透水的改良與調整,使其適于河蟹幼體生長發育的要求,在室外土池采用自然水溫,不使用任何藥物,全程投喂活餌,生產優質全生態無公害河蟹大眼幼體。本項目現以完成預期指標,利用22畝養殖面積,生產出河蟹大眼幼體48.4公斤,平均畝產2.2公斤。此項目首次利用鹽堿地滲透水進行河蟹室外土池生態育苗,將鹽堿地的水質改良與調配技術應用于苗種生產,該項目的研究成功在國內尚屬首例,將為該省鹽堿地綜合開發又辟新思路。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