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日報報道 17日上午,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在旅游客運碼頭舉行了紀念“718世界海洋日”宣傳咨詢活動,呼吁社會公眾共同來呵護廈門這片“藍色國土”,市海洋與漁業局還在猴嶼海域及同安灣海域開展了增殖放流行動。
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國際港口旅游風景城市,擁有390平方公里海域,234公里海岸線,31個大小島嶼;港口深水岸線31.7公里;濱海旅游資源達24個類型79個分布點;海洋生物近2000種。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海洋資源的科學管理、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作為我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把以港立市、建設海灣型城市作為發展戰略目標;把“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作為城市規劃的主題;注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推進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
今年是廈門市實施恢復海域生態修復工程的第三年,2003、2004年市海洋與漁業局共投入100萬元,進行放流18批次,投放日本對蝦14801萬尾、長毛對蝦13867.04萬尾、大黃魚12萬尾、真鯛24.48萬尾、黃鰭鯛16.01萬尾、中國鱟160只,此外為了恢復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還在翔安區的瓊頭村的灘涂種植了100畝紅樹林。以往市場少見的長毛對蝦現在隨處可以買到,實踐證明增殖放流這項恢復廈門市海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已經取得成效。
今年市海洋與漁業局計劃在廈門海域放流一億尾對蝦苗、31萬尾黃鰭鯛種苗。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