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晚報資訊:
![]() |
大閘蟹的“模子”是“烏小蟹”努力的方向 |
崇明島的蟹種好,卻養不大自己島內的河蟹,長期以來被老上海們戲稱為“烏小蟹”的崇明蟹今年可要摘下這頂帽子了。經過島內蟹農們和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一年的努力,十月底來自崇明島的四兩“規格蟹”將爬上市民們的餐桌,與長期占據主流蟹市的陽澄湖蟹、太湖蟹來個“本土作戰”。
本地蟹難敵“徒子徒孫”
“島內養蟹苗、島外育成蟹”,盡管連陽澄湖出產的大閘蟹也取自崇明蟹苗,但由于島內水質偏咸,不宜養大河蟹,使得各大湖區的大閘蟹風頭都蓋過崇明蟹。2008年崇明縣外河蟹養殖面積100萬畝,成為全國之最。養殖區域包括江蘇、安徽、山東、河北、湖南等10個省的28個縣、市的35個湖泊。
那些生在崇明的小蟹苗,長大之后搖身變成“陽澄湖蟹”、“太湖蟹”、“洪澤湖蟹”等出入于市場之中,崇明本地蟹難以招架。由于規格太小,養殖規模也不大,崇明蟹甚至難以進入上海市區市場,這不禁讓崇明人有些不甘心。“盡管老上海人都知道崇明老毛蟹,但由于大多在島內銷售,即使是有名的‘六月黃’也因為產量少,批量進入市場的不多,影響力也不大。”崇明縣農委水產科主任龔洪新對此頗有感觸。
四兩蟹將成主流規格
這樣的局面將在今年十月打破。龔洪新欣喜地告訴記者,雄蟹四兩,雌蟹三兩半將成為崇明蟹的主流規格,十月底就可亮相上海市場。“前兩天我剛剛下去調研,長勢很不錯,目前普遍長到了二三兩,有幾個蟹農和我保證,長到四兩沒問題。”
崇明蟹過去難逃“烏小蟹”命運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質偏咸,造成小蟹提前發育,長到180克后就停止生長了。現在長江北支水質淡化,崇明島內的河水鹽度相應下降,河蟹的生長環境已得到改善。“目前島內共有三千多畝的養殖面積,每畝可出產50多斤河蟹,三兩半雌蟹、四兩雄蟹的售價大約在150元/斤。”
而去年6月,崇明縣政府和上海海洋大學簽訂了“水產科技合作協議”,并在綠華鎮建立上千畝規模的蟹養殖示范基地,專攻大規格商品蟹養殖,“精養”成為崇明蟹的養殖宗旨。
精養蟹只吃天然餌料
龔洪新表示,和大部分湖區粗放型養殖不同,崇明蟹實行精養,從源頭抓起。
從來自長江系的大閘蟹親本,到培育蟹苗、蟹種,依照“選優選大”的原則,經過層層篩選,只有規格大的產品才能最終入選。而在養殖過程中,蟹農們在蟹塘中種上水草模擬生態湖泊的環境。“早在三四月,我們就在蟹塘里種水草,這樣河蟹不但能吃點水草,最主要晚上還能趴在里面休養,睡好了自然長得壯。”
精養的重點則在于喂食。“崇明蟹只吃全天然的動物性餌料,小魚小蝦還有螺螄,這些能夠增加蛋白質的餌料是主食,有時候還給它們吃些泡發的玉米,可以多長蟹膏。”龔科長告訴記者,和湖泊養殖不同,崇明蟹的餌料要投放到十月,有些蟹農甚至在池面結冰的時候也喂養螃蟹,為的就是增加營養。
老毛蟹蓄勢擴張
“盡管我們的老毛蟹是養在河塘里,但它的口感不遜色于陽澄湖、太湖這些湖泊出產的大閘蟹,入口的甜度和鮮度都是比較高的。”在龔洪新的眼中,崇明老毛蟹是一顆蒙塵的明珠,未來兩年將大力發展河蟹養殖。
2007年崇明老毛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品牌地位得到認可和維護,但市場上的認可度依舊不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除了提升崇明蟹規格,當地還將擴大養殖規模。“我們有一個《高效生態農業3年行動計劃》,到2011年現有的3000多畝蟹塘將發展成5000畝的標準化蟹塘,產量可大大提高,可讓市區老百姓都嘗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經營管理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