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日前,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鱘魚繁育技術工程中心、黑 龍江省農場總局史氏鱘養殖放流試驗站共同承擔的國家“十五”攻關課題“史氏鱘全人工繁 殖研究”在北京房山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鱘魚繁育技術工程中心通過了專家組的現場驗收 。專家們一致認為:課題組在史氏鱘人工養殖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全人工繁殖整個過程真實, 記錄完整,是國內首次成功完成的史氏鱘全人工繁殖試驗,該項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從人工授精的史氏鱘魚苗開始,歷經7年~8年的全人工養殖條件下的培養,使之成為性 成熟的親魚,并采用人工繁殖技術繁育出子二代,是鱘魚養殖技術的重大突破。這項試驗的 成功,標志著我國鱘魚研究及養殖業跨入了新的階段,對我國迅速擴大鱘魚養殖業的發展將 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鱘魚被稱作“活化石”,其肉和卵均為高檔營養食品,尤其是鱘魚籽,享有“黑色黃金 ”的美稱,2001年國際市場上鱘魚籽醬的價格是4000美元/公斤。但是,由于自然環境的改 變和人類活動影響,全球的鱘魚資源急劇下降,現存的28種鱘魚中有13種受到嚴重威脅,2 種已瀕危,已無法為人類提供足夠的鱘魚產品。因此,“世界瀕危動物貿易公約組織(CITE S)”將全球28種鱘魚全部列為保護對象,限制對其資源的開發和經營活動,并鼓勵開展人 工增養殖。分布在我國的鱘魚有8種,其中長江水系的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均被列為國家 一級保護動物,禁止對其進行一切經營性捕撈;分布在新疆的3種鱘魚種群數量少,形不成 產量;只有分布在黑龍江流域的史氏鱘和達氏鰉目前尚能形成一定的捕撈量,但數量很少, 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從1988年開始,我國有關科研及生產單位開展了以史氏鱘增殖與 人工養殖為目標的科研與試驗。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組成了精干的鱘魚項目組,開展了以鱘魚營養需要、親魚活體取卵技術及仔、幼魚培養技術 等研究內容為重點的科技攻關。1992年,在該所的實驗室里,用人工配合飼料馴養史氏鱘幼 魚首次獲得成功,使對史氏鱘的研究從單純的資源增殖研究進入到規模化人工養殖和增殖研 究并行的階段。在隨后的幾年中課題組又陸續完成了“史氏鱘幼鱘養殖技術研究”,“史氏 鱘苗種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鱘魚活體取卵手術技術的研究”等多項研究,攻克了 史氏鱘幼魚馴化難題,成功進行了活體取卵手術,實現了不同水域、不同養殖方式的養殖, 同時帶動了其他鱘魚類的養殖。使鱘魚的養殖迅速發展,形成了養殖年產量3000噸,超過捕 撈產量幾十倍,年產值達2億多元的產業,我國因此成為鱘魚養殖大國。
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和養殖業的發展,鱘魚苗種的來源問題顯得日益突出。目前魚苗來 源主要是采捕黑龍江的野生史氏鱘親魚進行采卵后再人工孵化出魚苗或從國外進口其他鱘魚 苗。由于黑龍江鱘魚資源的持續下降,此來源已十分不穩定,無法有計劃地生產。進口魚苗 除有同樣問題外,還有國際上貿易、資源法規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實行對鱘魚性腺發 育的周年動態監測、有序管理,在生產上對其性腺發育進行預報和調控,實現史氏鱘和引進 鱘魚種類的全人工繁殖便顯得十分重要,將徹底解決我國鱘魚養殖業中苗種供求矛盾。全人 工繁殖成功后將不必再從江河中捕獲成熟親本,并可將人工繁殖的魚苗放回江河,對生態修 復、保護瀕危物種,均具有劃時代意義。
在野生史氏鱘和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上,我國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存養各種類、 不同年齡的后備親本2萬多尾(目前全國每年只能在天然河流中捕獲幾十尾親魚)。鱘魚全 人工繁殖技術一旦突破,便完全具備規模化生產的能力,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鱘魚苗種生產 大國,可由進口變為出口,保證鱘魚資源和養殖產業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