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淡水鯊魚隸屬芒科、芒屬,是蘇氏園腹芒(Pangasius Sutchi)的俗稱,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一帶,有黑、白、灰三種體色,主要分河系與湖系,共有5 個品種,它們分別為河系的淡水河鯊、水晶河鯊與湖系的馬來亞白鯊、馬來亞黑鯊、泰國雜種黑鯊。一般黑色的俗稱淡水黑鯊,白色的俗稱淡水白鯊, 其中肉質一流的馬來亞河系灰鯊,2000年引進我國。
馬來亞河系灰鯊,體長側扁,背部隆起,頭部扁平呈圓錐形,吻短,口亞下位,鰓膜與頰部不相連。鰾大,具有呼吸空氣的功能。另外,也有人認為,此魚也具有像海鯊、鯨、烏賊、黃鱔類似的軟骨組織,含有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頗高的硫酸軟骨素。
該魚營底棲生活,屬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十分貪食,生長速度很快,個體大,對環境適應性強,當年魚種可長到1500-2000克。此魚游動快捷,性膽怯,一旦受到外界驚擾即在水中不停地竄躍。缺點是抗低溫能力較弱,在我國北方不能自然越冬。當水溫降到18℃以下時,攝食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少,水溫連續低于12℃即開始死亡。該魚對水溫、飼料的要求與羅非魚相似,飼養成本也與羅非魚差不多,而且該魚比羅非魚更抗病。
該魚性成熟晚,飼養3-4年,體重3公斤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9月為繁殖季節,每年產卵一次,卵小,粘性,黃綠色,呈透明狀。目前國內尚未進行自繁。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