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框鏡鯉是德國鏡鯉經過多次提純復壯,精心選育,并根據形體特征命名的優良品種。該品種具有體形美、色澤好、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食性廣、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易捕撈等優點。適于在內陸的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養殖,生長期長,在我國許多淡水區域均有一定養殖規模。近年來粘孢子蟲病的發病率極高,特別是在魚蝦蟹混養塘、魚蚌混養塘、名特優混養塘等搭配養殖的框鏡鯉。為了避免對主養水產動物的傷害,禁用了許多殺蟲類藥物,加上該病本身具有頑固性、復發性、多樣性,從而導致了粘孢子蟲病的大流行,給養殖生產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一、發病特點
該病在水溫25~38℃發展速度最快,發病季節5—9月,發病率可達40%~50%,小于200克的魚苗主要表現為體表寄生,魚鰓、鰭條、體表均能看到象小米粒大小的白色包囊,其中尾部寄生最多。病魚表現為吃食不安,集群狂游,最后引起并發癥而死亡。大于250克的魚種或成魚主要表現為腸道寄生,在腸壁可以看到大的類似葡萄、小的如黃豆般的白色包囊。有時粘孢子蟲營養體能穿過腸壁,在腸外形成包囊,包囊堵塞了腸腔形成腸梗阻,尤以前、中腸明顯,腸壁變薄發炎。病魚表現為池邊漫游,吃食量下降,體色發黑,魚體消瘦,重者死亡。用顯微鏡觀察包囊組織,可見大量孢子和營養體,每個孢子有兩個殼片,兩殼連接處叫縫線,縫線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狀,稱縫脊。每個孢子內有1或2個呈球形或梨形的極囊,極囊內有一根呈螺絲狀盤曲的極絲,極囊外充滿胞質,胞質中有二個胚核,蟲體靠孢子進行繁殖,患病嚴重的成魚暴發期死亡,患病較輕的成魚入冬前集中死亡。
二、發病原因
1.病原體的帶入。主要是購買魚苗魚種時不進行必要的檢疫和藥浴,病原體隨魚體攜帶而進入養殖水體,其次加入帶病原體的河水,漁民亂扔死魚,以及淤泥中
的粘孢子蟲休眠體在環境條件適宜時大量繁殖而發病。
2.魚體的亞健康狀態。魚苗魚種體質差,免疫能力低下,吃食量小,肝膽功能紊亂,長期患有慢性疾病或在疾病的潛伏期。
3.水環境惡劣。魚塘有機淤泥深厚,腐敗發酵,有的因大量施放有機肥,大規模魚鴨混養造成水質污染,為粘孢子蟲的生存創造了有利條件。
4.長期主養框鏡鯉,不進行科學輪養。魚塘長期養殖框鏡鯉,如果每年發病,就會造成該病越來越難治,這是因為蟲體產生了抗藥性的緣故,若發病嚴重,就要科學輪養,來年改養其他不生此病的魚類,如草魚、黃顙魚、鯰魚、青魚等,就能免受其害。
5.亂用藥物。有的漁民在魚發病后大劑量且不均勻拌料內服敵百蟲或敵敵畏,有的漁民迷信一種殺蟲劑,迷信一種治療方案,長期使用產生了抗藥性,導致病情不斷加重和大規模死亡。
三、預防措施
放養前用石硫合劑清塘,不放養帶病原體的魚苗魚種,放養時用敵百蟲或高錳酸鉀藥浴,科學進行品種輪養,養殖過程保持水質清新、加強魚體保健均能有效預防此病。
四、治療方法
框鏡鯉粘孢子蟲發育史中有兩個薄弱環節:一是放射孢子蟲階段,這個階段主要生活在水中或寡毛類(如水蚯蚓)體內,故可水體潑灑殺蟲劑進行殺滅,但要安排好療程,并防止藥害和抗藥性的產生;二是粘孢子蟲的營養體時期,粘孢子蟲感染魚體后,首先形成營養體,然后通過發育才形成孢子和包囊,粘孢子蟲的成熟孢子有非常堅韌的殼片,藥物很難穿透,所以殺滅比較困難,營養體是一個沒有殼片的變形體,魚體內寄生,比較容易死亡,所以是內服殺滅的重點。
外用:要在晴天和水質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使用,更換外用治療方法必須至少間隔2~3天。
方法1:20%環烷酸銅溶液每畝每米水深用50毫升,可配合0.2克/米³硫酸亞鐵化水遍灑,每天一次,連用兩天。方法2:0.5%啊維菌素溶液每畝每米水深用40~50毫升,可配合0.2克/米³硫酸亞鐵化水遍灑,每天一次,連用兩天。方法3:90%晶體敵百蟲+硫酸銅+硫酸亞鐵按0.5克/米3+O.5克/米3+0.2克/米³混合化水遍灑,10~15天之內最多只能使用一次。
內服:一般在腸道鏡檢有孢子蟲時開始內服,按5%日餌率計算投餌量,并全藥餌投喂治療如下。
方法1:0.5%地克珠利預混劑(水產用)內服,每100千克飼料用700~800克,連喂4~5天。方法2:80%鹽酸氯苯胍+20%左旋咪唑+10%大蒜素每100千克飼料分別用60克+20克+200克,連喂4~5天。方法3:青蒿末+苦參末內服,每100千克飼料分別用1000克+500克,連喂5~7天。方法4:百部貫眾散(水產用)+10%大蒜素每100千克飼料分別用500克4200克,連喂5~7天。
五、討論與總結
1.框鏡鯉很易患粘孢子蟲病,是養殖過程中重點預防的病害之一,苗種養殖在魚病暴發期每過5~7天進行鏡檢一次,如果發現要及時潑灑藥物進行殺滅,一旦進入腸道并形成大的包囊,就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要徹底治愈幾乎成為泡影。成魚避免與特種魚類混養,因為特種水產動物耐藥能力較差,發病后限制了用藥范圍,給治療用藥帶來難度。粘孢子蟲是比較難殺的寄生蟲,一般治療要大劑量給藥,用藥量要根據水質、天氣、病情狀態和魚的規格具體靈活掌握,既要防止計量不足,又要防止藥害產生。
2.框鏡鯉養殖要注重水質管理和魚體的保健工作,特別是腸道保健乃是重中之重,通過大量實踐,我們確認了水質好、魚攝食量大、體質強壯、腸壁厚且柔韌性強等情況下魚難患此病。有的池塘水體和魚的腸道都能檢測到粘孢子蟲,而魚全年未得病,估計是蟲體不能登陸腸壁的緣故,所以定期給飼料中添加甜菜堿、免疫多糖、大蒜素、增食酵母、益生菌等對預防框鏡鯉粘孢子蟲病很有好處。
3.實行雙季塘養殖,能科學度過發病高峰期,如沈陽地區框鏡鯉粘孢子蟲病的暴發期為每年的7月10日到8月20日,此期間對魚苗進行精養看護,至8月20日把魚苗規格控制在200~250克/尾,采取水體殺蟲為主。等到8月25日左右進行分塘,減少放養密度,加強投喂管理,至入冬停食前必須將魚的平均規格養到500-600克/尾,第二年在暴發期來臨之前,也就是7月前后,使魚平均規格長到1500克/尾左右而高價上市。這樣就使成魚養殖不需要度過發病高峰期,既節省了投資,也增加了收入。
4.框鏡鯉粘孢子蟲病的治療有一定難度,要采取中西結合、外用加內服的辦法綜合治療,平時抽檢要在下風處用手撒網捕魚,因為池塘下風水域患病魚較多,判斷比較準確。有的技術員在食臺抽樣,結果每次正常,當發現病情已為時過晚,失去預防和治療的機會。病情嚴重時治療要以西藥內服為主,中藥內服法適應于暴發死亡的后期治療和非暴發期的預防和治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