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吃同類的卵,被稱為“清道夫”魚的外來物種驚現我市!昨日,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表示,“清道夫”魚近日出沒于長江涪陵水域,這在重慶還是首次。同時,市水產技術站提醒市民,碰上這種魚,不要放生江河。
7月5日,此“怪魚”是當地漁民楊軍、薛東在長江渠溪口和外磧壩水域例行放網作業時捕獲后出售給清溪漁商,兩條“怪魚”長約40厘米和35厘米,一雄一雌,體重分別為0.45公斤和0.5公斤,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體表粗糙有盾鱗,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吻圓鈍,口下位,有豐富的吸盤,須1對,胸腹棘刺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和爬行。
隨后,涪陵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迅速將兩條魚的照片和相關資料遞傳給市水產技術專家,經過分析后,專家一致認為這類怪魚為外來物種“清道夫”魚。
據了解,“清道夫”魚原產拉丁美洲,屬鲇魚科,為什么會出現在長江涪陵水域呢?
南京市水產專家解釋稱,“清道夫”驚現國內河流的不是頭一回,曾經在北京、珠江等地相繼出現過這類魚,但是這類魚繁殖能力非常強,每次產卵成活率幾乎為100%%,在成長的過程中,它會吃掉其他魚類的卵,極易破壞生態平衡。我市還從未在長江水域中發現該種魚,這兩條“清道夫”魚估計系人為帶入所致;另外,在我市曾經作為觀賞魚在市場上銷售。
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稱,不要將失寵的“清道夫”魚隨便放生江河,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侵害長江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漁民一旦捕獲“清道夫”,最好處理掉并報告漁政部門,也不要再投回河道里。另外,目前還沒有相關資料證明這類魚可以食用。
相關鏈接
“清道夫”魚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屬鲇魚科,又名吸盤魚、垃圾魚、琵琶魚、琵琶鼠魚,成年魚體長約30厘米,口唇發達像吸盤,全身為盾鱗,體表粗糙。體灰黑色或淡褐色,并有黑白色花紋。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