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10月20日新聞)時值深秋,宣州六大河蟹市場依然熱鬧。天剛蒙蒙亮,金寶圩雁翅蟹市100多個攤位已擠得滿滿當當,一臺臺公平秤旁,各種規格的蟹“各就各位、對號入座”,十來分鐘,鐵皮桶內的河蟹分檢完畢,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筆百十斤的生意便做成了。然后是緊張地打包裝車,啟程發往蘇浙滬水產品市場……蟹農們數著大把的票子,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宣州,河網密布,水草豐厚,水質清新,有可養水面22萬畝。宣州的“中華絨螯蟹”享譽大江南北。近年來,宣州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增產、增收、增效”,做活“水文章”,將河蟹水產養殖業列為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之首,建立了快速、高效、專業的服務網絡。今年,全區除8萬畝大水面養殖成蟹外,還開展稻田生態養蟹,湖區低壩高欄、圍網養蟹,河蟹面積擴大到18萬畝。生態化養殖模式正日益成為宣州養蟹的主流。除已經出售的2.3億只大規格幼蟹外,預計今年成蟹產量將突破6000噸,僅此一項農民將增收4億元。河蟹養殖是水稻和其他經濟作物收入的5倍以上。該區行政村每年水面發包收入2000萬元,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其“漁業致富”工程連續七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全區7個重點產蟹鄉鎮的近萬名養殖戶以科技示范戶、致富帶頭人和100個專業村為龍頭,成功闖出一條“大規格、低密度投產,種草移螺,生態養殖”的新路子,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多元化投資、特色化養殖、配套化服務,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格局。
8月下旬,全省漁業結構經驗交流會在宣州召開,與會代表贊揚這里“養蟹業”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亮點之一:產糧大鄉變成了水產大鄉。曾經以糧食定購任務占全區1/10的糧油棉大鄉朱橋,經過三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今年2.9萬畝耕地已有1.5萬畝改成稻田養蟹,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蝦蟹生態混養基地。昔日5000多畝拋荒田、低產田,如今成了“聚寶盆”。農民三分收入有兩分來自水產。
亮點之二:“小蟹苗”成了“大產業”。這兩年,幼蟹培育在水陽鎮異軍突起,2003年培育幼蟹2.26萬畝,生產大規格幼蟹2億只,其育苗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水陽江牌幼蟹”獲得國家星火計劃名優產品標識。
亮點之三:漁民轉捕為養。昔日靠天然捕撈為生的南漪湖沿湖近3000名專業漁民積極響應市、區兩級政府調整農業結構的號召,順利實現了“轉捕為養”的戰略轉移。如今,貍橋、沈村、洪林、朱橋四個鄉鎮的專業漁民依托110公里長的湖岸線向灘涂荒水“進軍”,在西湖筑起低壩高欄圍網養蟹。南漪湖是皖南第一大天然淡水湖,豐水期有水面32萬畝。水草豐厚,水質清新,天然餌料豐富,是沒有污染的大型湖泊。隨著今年汛期馬山埠節制閘的勝利竣工,湖區水位日趨穩定。去年,宣城市政府將西湖2萬畝黃金水域劃給專業漁民作養殖區,水產主管部門以20元一畝的低價發包給漁民養蟹。在湖管處和信用社的積極支持下,去年年初枯水期,沈村鎮武村李元大等11戶漁民籌資90萬元,圍網1200畝,投放蟹苗50多萬只,當年收入180萬元。湖區養殖的河蟹,具有“個大、膏厚、味美”的特點,加上注冊有“無公害產品”標識,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今年,全村有88戶在湖區開展低壩高欄生態養蟹,面積一下子擴大了10倍,投放幼蟹450萬只,投資800萬元,預計每戶純收入可達18萬元。
宣州區每年有上萬噸的河蟹等名特優水產品銷往蘇浙滬和全國大市場。這除了靠過硬的產品質量,還得益于一支2600多人組成的農民經紀人隊伍。他們以全新的經營理念,靈通的信息,靈活的經營方式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成為家鄉水產營銷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他們或在浦東、常州、杭州等外省專業市場設點,或引進外地大客商就地收購,或在當地水產市場供職,成為流通領域蟹農致富的領路人。水陽鎮水產品市場農民經紀人何以軍年成交額220萬元。這些年來,他帶出了20多個經銷大戶,共成交商品蟹150萬公斤,成交額3000多萬元,受到區委、區政府表彰。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