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匙吻鱘、小體鱘、史氏鱘和西伯利亞鱘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一個養殖水面達4000公頃、年生產商品鱘魚2000噸、鱘魚苗1000萬尾的我國最大的鱘魚養殖基地,日前在三峽庫區建成,并成為我國鱘魚種群規模最大的種質資源庫。
據基地負責人藍澤橋介紹,這一基地共擁有可供人工繁殖和養殖的鱘魚品種17種,占世界全部鱘魚品種的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可進行商業開發的二級保護鱘魚物種。經過10年左右的馴養,目前基地種魚已達3.5萬尾,魚齡一般為6齡左右,最大個體60千克,總重量近500噸。
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奇的魚類,藥用和營養價值極高。世界現存鱘魚27種,均為保護物種,除中華鱘、達氏鱘等被列入一級保護物種不能商業開發外,其它物種必須在完全人工繁育基礎上,取得國家特許經營權方可進行。
藍澤橋說,鱘魚養殖除了人工繁育技術,對生長環境要求也很高。隨著三峽蓄水成功,形成了一個以三峽水庫為核心,包括清江、漳河等水庫在內的三峽水庫群,總水面達20多萬公頃,為鱘魚的大規模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專家測算,按三峽水庫群的養殖承載力和現有養殖技術水平,三峽庫區鱘魚年產量可達2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據悉,鱘魚開發目前已被納入湖北省重點扶持產業化項目,宜昌市最近決定投入1億多元,提出打造世界最大的鱘魚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