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石獅日報》資訊:石獅是全國最早開展紫菜人工養殖的地區。早在1958年9月,祥芝公社祥芝大隊青年金星養殖場就已開始進行人工養殖紫菜附苗試驗。1963年3月,中央水產部投資23萬元在祥芝古浮村建立全國第一個紫菜養殖試驗場。同年,紫菜全人工養殖獲得成功并向全省推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養殖紫菜已成為石獅市沿海各村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石獅市紫菜養殖面積達3000畝左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養殖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紫菜產區,從2008年開始,紫菜養殖連續兩年因滸苔肆虐損失嚴重。沿海漁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導致石獅市紫菜養殖陷入這一困境呢?
據專家透露,紫菜品種老化是主要原因。由于連續幾年重復使用自留的人工種菜,再加上近年來石獅市海況、氣候條件的異常變化,導致石獅市紫菜品種嚴重退化。據悉,自2005年石獅市從上海水產大學引進“申福1號”紫菜新品種后,紫菜種苗4年都沒再進行更新。但環視周邊地區,福建省寧德、霞浦、福清等紫菜主要產區近兩年都在更新紫菜品種方面做了諸多嘗試,結果差強人意。
記者綜合智能部門和有關專家認為,要使石獅市的紫菜養殖脫離目前困境,當務之急是更新紫菜品種,引進那些生長快、產量高、比較耐高溫、葉體細嫩,營養豐富、不易發生病害的紫菜新品種,才能解決養殖戶所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其次,提高紫菜養殖的科技含量。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時常看到不科學的養殖方式,其中某村的養殖戶們為提前搶占市場,不顧紫菜生長規律,提前放苗就是一例。集美大學陳昌生教授表示,無論是紫菜放苗還是收獲,都必須嚴格按照紫菜生長規律進行,不能被經濟利益沖昏了頭。最后要加強對外交流,保持與外部的信息通暢。在遇到滸苔過度繁殖的問題后,不少養殖戶在無法曬網的條件下,竟放任不管。其實,冷藏網和海面浮桶曬網的方法已在省內推廣,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石獅市養殖戶對此幾乎沒有了解,當引起養殖戶的深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