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05月26日新聞)年初以來,家住環港墾區的如東縣豐利鎮漁民徐壽山,每天成了趕海的大忙人,與過去下海捕撈不同的是,如今他專門從事規模養殖紫菜。2月25日,他帶領幫工從海上采摘紫菜剛上岸,鮮菜就變成了鈔票。他說:“靠海吃海僅僅換了個吃法,收入就成倍翻,今年又有3萬多元的進賬。”在海洋漁業大縣如東,轉業棄捕找到增收路子的已有5000多人。
開發海上牧場,培育紫菜產業,這是漁民轉業的主要去處。
如東從事海洋捕撈的漁民最多時達到4萬多人,越捕收入越少的現實,迫使一部分漁民深刻反思。以沙錦榮為代表的一批漁民看到紫菜市場巨大潛力,投入財力和科研骨干,發展紫菜育苗、養殖和加工,在全國率先成功攻克紫菜爛菜關的冷藏網新技術,還獲得了農業部科技二等獎。學用高科技,富了腦袋鼓錢袋,一位漁民嘗到甜頭,其他漁民“跟吃”,經過10多年滾動發展,如東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形成年育苗4.5萬平方米、養殖面積5萬畝、加工干菜10億張的生產能力,養殖環節去年創收6000多萬元,加工產值達2.2億元。
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發展河蟹育苗,進而放大產業規模,成為如東漁民改行的又一選擇。
11年前,苴鎮劉埠村漁民季聯貴從春季海上捕到中華絨螯蟹蟹苗受到啟發,“莫非淡水和海水交匯處是河蟹繁育的理想場所?”于是,他開始借助漁業技術人員的腦袋探索工廠化育苗的新路子。在實踐中不斷“充電”,原來只能簡單勞作的漁民成為掌握育苗高新技術的能手,最大的一戶年產大眼幼體1噸多,創產值200多萬元。去年,全縣沿海利用天然海水從事工廠化和土池育苗戶達到800家,擁有育苗水體11.5萬立方米,生產大眼幼體80噸。河蟹育苗打響中華每一品牌后,不僅暢銷全國各水產區,而且在如東形成了豆蟹、扣蟹和成蟹規模養殖的產業,去年產值達到4億元。
立足廣袤灘涂資源,做大文蛤創匯規模,這是如東漁民棄捕后的新行當。
大豫鎮漁民王學泉為改變自然放養產量低的狀況,探索圍網養殖喜獲成功。高產帶來高效益,漁民們看到養殖文蛤年收入是捕撈的10多倍,紛紛棄船丟網管蛤,使昔日無人問津的灘涂做到了應養盡養,擁有7萬公頃灘涂的如東就有30%變成了聚寶盆。由于如東文蛤口味地道,享譽國際市場,去年生產2.2萬噸,其中一半成為洋人的盤中餐。漁民養殖年收入高的多達100多萬元。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