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病原為疥瘡型點狀氣單胞菌,該菌是水體中的常駐菌,在水質污濁,過度密養,溶氧低,尤其在魚體受傷時較易發生。發病初期,病魚體瘦且發黑,在背部具有一處或數處隆起,隆起處的皮膚充血發紅,用手輕按隆起處,肌肉失去彈性、軟化,剪切開患處,可見肌肉溶解,呈混濁、灰黃色凝乳狀,并伴有臭味,有的病魚頭部、頜部、鰭基部、腹部等部位也會充血、出血;發病中后期,眼球突出,眼內出血且渾濁,隆起處皮膚潰爛,充血腐敗,肌肉外露,嚴重的可見骨骼,甚至形成一個大洞,內臟流出體外,解剖病魚,肝臟硬化變性,脾臟淤血,腎臟腫大,腸道充血發炎,腸黏膜組織腐敗脫落,腸內有黃色膿液,最后魚各個臟器衰竭而死。防治疥瘡病時,首先在放養前要進行徹底清塘并要合理放養,密度不能過大,同時,增氧設施要齊全,魚苗、魚種進池前要進行消毒,盡量避免魚體受傷,減少病原傳播,發現有不良癥狀,應到有檢驗資質的部門化驗,確診為疥瘡病后,用濃度為3~5毫克/升的氟苯尼考藥浴30分鐘,連用3天,或用1~3毫克/升的氟哌酸制成藥餌,連服5~7天即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